本书自2005年出版至今,共印刷了七次。在这四年的使用过程中,感到有些材料已过时而需要淘汰,有些材料已陈旧需要更新,有些新材料、新成果需要补充,有些新的体会、认识需要反映,遂决定修订再版。这次修订在保持原版的特色前提下,主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第一,是数据与资料的更新和补充,诸如近几年收集的案例、专栏;WTO、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等方面的新数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外汇牌价、2008年8月1日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新材料。
第二,是补充了一些概念,并作了解释,如竞争优势、次区域经济合作等。
第三,是对章节内容和顺序作了一些调整,思路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协调(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企业)→货币价格(汇率)→货币交易(外汇业务)→国际贸易融资→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与证券融资→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国际收支。本次修订把世界贸易组织一章放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面,盖由于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几乎都加入了WTO(前身是GATT)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多是以GATT/WTO为基础进行市场开放谈判、运作的,而且也受到了WTO的关注。
第四,压缩了介绍性内容,提供了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的资源(特别是网站),如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这样便于控制篇幅,也使读者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详细的信息,还能自己更新资料。
第五,在汇率有关内容上使用了ISO标准的国际货币符号。
本书由卜伟任主编。此次参与修订的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一、二节,第五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的附录,由卜伟副教授修改与提供;第二章第三、四节,第三章,第四章,由刘似臣副教授修改;第六、十一章由叶蜀君教授修改;第七章和第九章由卜伟和杜佳副教授合作修改;第十章,由杜佳修改;最后由卜伟统一复核、修改(包括一些资料的更新)、定稿。
限于作者水平,这次修订仍然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书修订时,参阅、使用和引证了国内外的大量文献资料,谨对其作者、编者和出版社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再版的关心。
卜 伟2008年10月10日于红果园再版前言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第2版)前 言
多年来,在MBA《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我们一直想写一本MBA用《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教材,把这几年的积累、体会记录下来。
作为MBA教材,本书按照MBA的特点组织、编写,目的是满足MBA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力争突破国内已有教材的编写传统,即强调按知识系统的逻辑性编写,清晰反映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以期有助于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掌握;本书不同于国外一流大学已经开始使用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探索精神为重要教学目标的教材。我们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企业的独特能力、本国政府政策--的管理方法。针对读者的特点,力求思路清晰,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并着眼于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教材内容: (1)案例方式; (2)为MBA建立一个概念性框架,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能力; (3)开发可供企业利用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包括国家环境、政府政策、企业能力; (4)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国际贸易与金融组织机构及其规则。
和已有国内教材相比,本书避免成为《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教材内容的简单“拼盘”,而是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组织教材内容。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 编排方式新颖。本教材选择合适的角度和适宜的切入点,如企业可利用的本国基础、政府政策等,把基本的概念、原理“串”起来,使这些内容生动、简洁。背景知识、基础知识或比较重要但又难以与所采用的角度(线索)衔接的内容通过脚注、专栏、附录等解决,保证了教材内容表达的流畅。
(2) 内容精品化。本教材打破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金融》的学科界限,将相关内容融为一体,并吸收有关学科的精华部分,进行内容上的重组、浓缩与升华,做到基本理论介绍精辟,实务讲解可操作性强。
(3) 资料时代感强。本书引用的数据、图、表和案例基本能够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中的新发展及发展方向。
(4) 内容丰富,容量大,可供本课程主讲教师根据学时决定内容取舍,学生也可根据兴趣选择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本书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商务教研室教师合作的结果:先由卜伟副教授提出写作提纲,经与其他作者讨论并修改后分头撰写。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一、二节,第四章,第六章,由卜伟副教授撰写;第二章第三、四节,第三章,第五章,由刘似臣博士撰写;第七、八章,由叶蜀君教授撰写;第九、十一章,由杜佳副教授撰写;第十章第一、三节,由杜佳和卜伟合作撰写,第二节由杜佳和叶蜀君合作撰写;最后由卜伟统一修改、定稿。
限于作者水平,这本《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难免有各种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参阅、使用和引证了国内外的大量文献资料,谨对其作者、编者和出版社表示诚挚的谢意!我们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编写与出版的关心。
作 者2004年10月于北京交通大学基础产业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