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大转型的时代。知识经济、信息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以及高度的竞争日益加剧,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技乃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经受全球化的冲击与考验。正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令人吃惊的时代。我们生活在全球性市场的时代,我们的各种经济组织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普通老百姓取得信息的速度几乎同他们的领导者一样快。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受过教育的职工对命令只会感到反感,要求有自主权。我们生活在微型化市场的时代,顾客们习惯于高质量和广泛的选择机会。"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 上海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6全球化的大转型时代,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作为政府行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政策,将无法回避政治民主的公民需求、市场经济的顾客需求、国际惯例的全球需求。一个新型的公共政策范式,毫无置疑将成为大转型时代公共政策学者的主要课题和重要使命。

公共政策学,或政策科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政策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门以公共政策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应用性、综合性学科,它强调问题取向,重视社会价值,推动科际整合。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自从拉斯韦尔首倡政策科学,并强调从政策过程与政策内容两个角度来探讨美国社会问题,以制度、组织结构分析为核心的传统学派由此受到莫大冲击,公共政策学逐渐在后辈学者的努力经营下,开始脱离政治学而朝一个崭新的学科发展。它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政府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它的兴起,同样被认为是当代政治学行政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科学与公共行政学日益相互融合,并最终导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密切相关,难分彼此。公共政策必须靠行政管理来推行,而行政管理主要是对公共政策的管理。"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中国行政管理,1999 (12) 

在我国,公共政策学兴起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它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相辅相成。政府需求成为我国公共政策学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扮演主导角色,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与政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以行政管理为手段,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无所不包的指令式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多年来,经济持续成长,国民收入大幅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当然,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也不断突出。近年来,各级人大对政府评议显著增加,社会自治力量不断兴起,人民参政意愿不断提高,行政官僚独大现象越来越受到制衡,经济市场化后的政治民主化给公共政策的制定带来了巨大影响力。

“错误的政策比贪污更可怕”,而一个错误或不科学的公共政策的出台,多与行政官员盲目自大、褊狭以及听不进批评与建议有关。而我国传统决策体制及模式并未彻底消除,现代化的决策体制并未最终确立起来,诸如价值取向不当、理性分析偏差以及机制缺陷等引起的公共决策失误屡见不鲜,实现公共政策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转变观念、完善决策机制、扩大民主参与、提高决策者素质以及健全法制规范等。特别地,大转型时代的公共政策需要多方参与,参与的可贵性即在于公共政策的可论辩性。通过多元博弈,会聚官、产、学、研各界专业智慧,凝聚主流民意,为政策制定与执行方提供参考,让政策制定更透明、更公开,让政策方案更有效、更完善,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接受和支持。在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对市场的治理是必要的。政府推动总体经济发展计划与政策,发挥专业行政官僚作用,减少利益团体影响,平衡地区发展与缩短贫富差距,保护生态环境,引领经济发展方向,推动实现民主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提升国家利益与满足公众需求。

优质公共政策的实现,可以带给人民福祉、实现国家繁荣和促进社会进步。在我国,系统化、规范化、本土化的公共政策学体系尚未建立,学科发展的研究途径尚显陈旧和狭窄,无法适应大转型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对大转型时代的挑战,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既有机遇,更有挑战。创新学科发展的思维方式,开拓新的研究途径,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学科体系,是当前公共政策学界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学术任务。基于上述考虑,我们编写了《现代公共政策学》一书。本书旨在系统介绍公共政策知识,探索公共政策的本土化研究,推动政策科学的专业教育发展及其实际应用。本书每一章的基本框架包括: “内容结构图”、“内容提要”、“引导案例”、“正文”、“小结”、“关键概念”、“复习与思考”、“案例分析及(案例)讨论题”、“本章推荐读物”等内容。本书力求把握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点及规律,全面介绍国内外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本土化色彩,并强调内容表达的科学性、生动性及可读性。

本书共14章内容,基本包括:  (1)公共政策的含义。主要介绍公共政策的界定、公共政策的源起、政策科学的历史、公共政策的功能、公共政策的类型。  (2)政策主体。主要介绍官方决策者、政党、利益集团、大众传媒、思想库以及其他政策主体。  (3)政策客体。主要介绍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政策内容的确认、政策边界的界定、政策目标群体。  (4)政策环境。主要介绍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政策环境对决策的影响。  (5)政策问题界定与议程设定。主要介绍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特性与类型、政策问题的建构与技术、政策议程的设定、我国政策议程的缺失与改进。  (6)政策规划。主要介绍政策规划的类型与原则、政策规划的分析架构、政策方案的决策途径与技术、政策方案的预测与建议、我国政策规划的运作实务。  (7)政策合法化。主要介绍政策合法化的本质、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政策合法化的策略、我国政策合法化的缺失与改进。  (8)政策执行。主要介绍政策执行的意义与影响、政策执行的组织模式、政策执行力模式、政策监测、我国政策执行的缺失与改进。  (9)政策评估。主要介绍政策评估的功能与意义、政策评估的类型与标准、政策评估的模式与方法、政策评估的步骤、我国政策评估的缺失与改进。  (10)政策终结。主要介绍政策终结的功能与意义、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措施、我国政策终结的缺失与改进。  (11)政策工具与决策技术。主要介绍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决策技术的内涵与分类、政策工具与决策技术的选择。  (12)政策分析框架。主要介绍政策分析的特质、要素、框架以及政策分析家角色、政策分析与政策研究发展趋势。  (13)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型与方法。主要介绍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型、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14)政策知识的应用。主要介绍政策知识的价值与类型、政策知识应用的过程与模式、政策知识应用的思维方法。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汪大海、章文光、吴群芳、冯锋、唐德龙、孙健、杜加、高牟、吕晓燕、柳祥参加了本书的撰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公共政策学的诸多文献,在此,对本书所引用文献的作者们表示感谢!

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们将系统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兴趣。当然,本书由于编写时间较为仓促,其中不足及偏颇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