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导读
本书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对《金融经济学》,这一金融学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全面和细致的阐述,通过使用精确,但又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对有关内容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了深度的阐释。
作为整个金融学的先导课程,本书的价值在于,帮助读者克服现代金融分析普遍采用的复杂的数学形式让学习者产生的畏惧感,使他们可以快速地掌握金融学领域内的核心内容、方法论和基本技巧,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学的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版本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添加了至关重要的“利率期限结构”一章,这使得本书的结构最终得以完整;
? 在金融数学部分添加了与概率理论相关的计量基础方面的知识点以及与随机过程理论相关的时间序列方面的应用,扩展了可供选择的工具集;
? 更新了大部分的数据,并增加了更多的实践应用内容,以强化读者对理论模型的理解;
? 此外,对先前版本中出现的误差做了全方位的修订。
为了让读者扩大视野,本书作者特意收集了大量相关理论的前沿阅读资料,欢迎读者到以下网址浏览、阅读:www.fingineer.com/microfinance。
后 记
我最早对金融(学)产生兴趣是在复旦大学念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时,那时候真不知道该看什么样的书,看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财务学》,甚至认真研究过技术分析(现在回头看看,也都不算白费)。很多初学者可以感同身受地想象出那种混乱。第一次触摸到现代金融的脉络,是通过对期权定价理论的了解,那是在1997年6月,距离Merton和Scholes获得诺贝尔奖尚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期权理论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数学外形和广泛的实际应用,让人本能地感觉到它应该就是现代金融(学)的主流和核心。进一步的学习证实了这一点,我的硕士论文就用来整理和理解整个期权定价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现在再看写过的东西不值一提,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使我逐渐明确了资产价格应当具有的随机运动的形式,无套利均衡和等鞅测度之间的联系,以及连续交易对于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重要性等。以此为突破口,主要是以个人疯狂阅读的形式,我基本上完整地学习了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且微观金融学学科的性质以及它同宏观金融方面和金融实践方面的联系也逐渐清晰起来。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沮丧地发现:自己所具备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是多么的薄弱,而需要学习的内容又是多么的艰深和广博。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我绝望地发现这是一个已经高度发达的成熟领域,进一步的原始理论创新对于我们这样的研究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别忘了,这个领域吸引了迄今为止最多的智力和资本投入。让人更加绝望的是:明明知道如此,我还是无可救药地沉溺于其中。对我来说,它实在太美丽、太有威力了,让人无法抗拒。这就注定我要经历这长达十多年甚至更久的这样一个真正的“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我所有的努力都投入到了数学和金融经济学(我称它为微观金融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去了,其中的乐趣与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多年来的读书笔记,有些材料不加修饰地直接来自原始文献。这本书与其说写给读者看,不如说给我们自己看,就算是对这些年痛并快乐地深陷在金融学学习过程的一个简单回顾和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心得体会。总的来说,都是些基础性的工作,它不过是用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呈现出来的现代主流金融经济学的基础思想和方法论体系,并试图向初学者介绍现代数学是如何融合到现代金融分析中去的。对于熟悉文献的研究者来说,它不会有什么帮助。其实作者们所做的,不过是读了并读懂了一些书,并用一种教学上容易实现的方式表述出来。坦率地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过只是在金碧辉煌的金融理论殿堂外羡觎已久的卑微而谦逊的学习者,对于这样一件作品可以达到的高度,恐怕也无法苛求。但即便是马尔萨斯(Malthus,T.R.,1766~1834),马克思也有一个“他确实读了一些书”的公正的评价,这就足够了。
希望通过这本“小册子”可以帮得到那些和我们遇到同样困难而又同样在努力坚持的人们——快速度过金融学和金融数学的主要障碍。尽管愿望是好的,但由于作者们所知浅薄,而文献浩如烟海,必定挂一漏万,贻笑大方。本书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差错,请读者随时指出,我们在这里先表示由衷的感谢,所有意见和建议请寄往:fingineer@263.net。本书的补丁和相关的教学材料将在我们的辅助网站(www.fingineer.com/microfinance)上发布,并在再次改版时一并改正和补充。本次的新版本就对先前的误差做了全力的修订,充实了有关理论前沿,也增加了更多应用部分,并添加了至关重要的利率期限结构一章,使得本书的结构最终得以完整。可能的话,以后更多的扩展,我们设想将集中在不完备市场和行为金融等方面。
然后就是感恩的时刻了,感谢我的老师——陈文灿教授、尹伯成教授、俞忠英教授、姜波克教授和刘红忠教授。尽管我仅仅只是他们帮助和教诲过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但是是他们引领我来到这个领域,给予我机会和指引。感谢陈观烈先生的悉心指导、教诲和给予我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关怀、帮助和支持,眼前仍然会时时浮现出他亲切的音容笑貌和大师风范。非常感谢李贤平教授给予的专业指导,如果不是他的前期工作,我们不可能会接触到这么多的专业文献和书籍。衷心感谢复旦大学外文中心书库的几任管理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是张来柱、陈正萍、乐敏、郁志一、王之和徐小正。
感谢老友们——陈光熠、陈志明、张湧、陆铭、陈钊、杨长江、朱叶、张锋、钱斌、孙健、潘立宾、阎翊、聂叶、李小鹏、周兆生、邓轶琼、金晓斌、鲜艳、高伟、袁明照、高保中、刁羽和其他给予我支持、鼓励和帮助的人们。
特别感谢——方一达、陆贤、贾建红、刘琳、田家梅、俞敏,对你们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感谢那些给《金融工程师》网站以关注和支持的朋友,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素未谋面甚至远隔万里,但你们的批评、督促和建议,是我努力坚持、做而不辍的重要动力源泉。此外,还感谢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给予本书的出版资助,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和其他技术支持人员的热忱投入和细致的编辑工作。最后深深感谢父亲、母亲和兄长对我的一贯支持和爱护,我的努力原本就是为了他们。
生命中十年最好的光阴就这样溜走了,看看周围的同学和同事们大多成果卓著,而我只得一二心得,颇为汗颜,但资质鲁钝却也无可奈何。不过还是不禁想问问自己的得失,答案仍然是那句话——在这最宝贵的年轻时光中,我们做过一些事、追求过一些梦想,也许还爱过一些人。这就足够了,我们无愧于自己的青春时光,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不断地成长。始终记得一个人独自坐在文科外文阅览室,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林和窗户,洒在面前的书上和我脸上的那种宁静和淡淡的喜悦,但这仅仅是我们所为之奋斗的事业的开始。
邵 宇
2007年7月5日于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