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既宽又广的专业,目前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处于探索的阶段。学生对这个专业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后怎么就业还是很模糊的,其实在学校的专业建设上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的思考也是不够成熟的。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个主要表现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从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许多高校深切地认识到要适应时代需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定位,虽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认识及其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还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课题。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和素质与知识同等甚至更为重要。应试教育、学科知识本位、学术价值取向、不注重实际能力培育的弊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实践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最需要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对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以现场问题为导向的解决能力的需求处于重要位置。所以应将学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考核依据。

由此,便产生了本书的编写初衷和目的,本书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验为基本框架。具有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知识完备、实验指导翔实的特点,作者结合多年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经验,用优秀学生实验形成实验参考范本,归纳选用了典型的实验案例、成熟的实验软件,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教学内容。

本书共分14章,比较全面、系统、翔实地介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实验的目的、相关知识、实验内容及指导。主要包括: 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信息系统、ERP、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数据挖掘等课程的实验。每一章均配有思考题,可以帮助归纳实验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为作者多年教学与科研经验的结晶,也是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基于ERP实验的教学模式研究(20060319)”、“计算机学科教育中分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050343)”、“十一五”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与实践‘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FIB070335A814)”的研究成果。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经济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企、事业单位管理干部和计算机应用人员作为培训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由陆安生编写第6、11章,徐军利编写第2、5、10章,吴巍编写第4、13章,林菁编写第12、14章,杜鑫编写第1、9章,李禹生编写第7章,欧阳峥峥编写第3章,孙平编写第8章。全书最后由陆安生统稿。李禹生审阅了书稿,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管庶安、丰洪才、张聪、刘宏等参与了本书大纲的讨论和部分章节的编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遗漏与不妥之处,恳请读者与同行批评指正。

陆安生2008年8月18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