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过去30年中,跨国公司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并且控制着世界上大部分的工艺研发和技术转让。在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中,跨国公司不仅是争夺国际市场的主力军,还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竞争转向“以科技进步为中心,合作性竞争为主流”的背景下,跨国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支配地位或垄断程度。

研究竞争战略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其代表作是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和企业在产业内定位的三种一般性竞争战略,将企业战略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成为20世纪80年代企业竞争战略的主要观点。他对有关竞争的基础概念所作出的阐述已经成为具有经典意义的标准释义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引用,所倡导的一系列崭新理念已经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企业竞争方面最具影响力的箴言和指南。波特关于竞争优势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与发展经济学中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所不同的是,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源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战略研究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引入到跨国公司的战略中,推动了跨国公司战略理论的发展。以巴     尼(Barney)和鲁梅尔特(Rumelt)为代表的资源理论学派构建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战略。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学派的产生。该学派认为,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这一战略突出了创新的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资源竞争、单纯成本竞争转向科技竞争,技术创新战略成为关注的焦点,跨国公司加强技术创新和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加快对次优技术转移的步伐。

第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在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中,企业业绩的提高与其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自1990年以来,全球100强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基本上呈不断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51%,上升到2003年的55.8%,发展中国家前5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由1993年的19.8%上升到2003年的34.8%。

第三,跨国并购大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市场的逐步形成,企业竞争范围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扩大到全球市场,战略收购和合并成为跨国公司进入全球市场,扩大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式。并购领域日益广泛。在电信、制药、保险、通信设备、化学及相关产品和烟草制品等行业,均发生过大宗并购案例。

第四,战略联盟、战略性外包等非股权联系战略盛行。跨国战略联盟向纵深化发展。面对日益缩短的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以及日趋复杂激烈的全球竞争等现实,单打独斗发展的传统思路已经行不通。于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之间建立起了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包括建立合资企业、共同研究开发、许可贸易、特许专营、合作生产和销售以及勘探协议等,以共同分担研究开发费用、分散与减少风险、取长补短、优势叠加以及取得技术协作溢出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半导体、信息技术、电子、生物工程、汽车制造、仪器、食品饮料、航运和银行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成为跨国公司缔结国际战略联盟集中的领域,而且其战略合作覆盖从科研和开发到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战略性外包也十分盛行。跨国公司将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甚至是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目前,项目外包已广泛应用于产品制造、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和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项目外包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由单个项目逐步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0万亿美元的规模。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活动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分析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程惠芳(1998)认为,中国跨国投资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综合性跨国公司,具有相当的技术和资本实力,他们对外投资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廖民生(2001)认为,中国跨国公司应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力度。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悠久的海外投资历史,这些都是可供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许多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的投资获取了先进技术,加速了本国的产业技术升级,同时也获得了海外投资的宝贵经验。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都由此而受益,这无疑也是可供中国企业借鉴的一条重要途径。杨煜(2005)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优势,在2002年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中,涵盖了石油、贸易、钢铁、建筑、家用电器生产以及通信设备行业,这些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实力,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信誉。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大批的中、小型企业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外投资的动力和能力日益加强。部分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跨国经营管理经验,并拥有一批具备丰富知识的人才。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引进大量的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经过中国企业消化、吸收、改进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国外市场环境,并有能力从事海外生产、管理的人才。

进入21世纪,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问题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石建勋(2004)提出,中国跨国公司在竞争战略选择时,要对跨国经营条件(如外部信息收集、公司自身产品、人才和经营机制等)进行自我评估,方能选择适合的战略。韩太祥(2004)提出,发展中国家通过“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和“干中学”两种途径进行企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可以为赶超创造条件,这为中国实施有效的技术战略提供了支持。王毅(2002)和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跨国公司战略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必须根据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跨国公司选择什么样的竞争战略,对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培育和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国公司竞争战略》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当代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理论及变化趋势与中国跨国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跨国公司竞争战略选择的依据。本书从分析跨国公司的理论和战略入手,把握当代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跨国公司面临的环境,重点研究跨国公司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以及全球化与多国战略的选择问题。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侧重于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理论分析。该部分分析了全球前100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前50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把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归结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分支进行研究,总结了战略选择在跨国公司战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特点、跨国公司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可供跨国公司选择的多种战略。在分析了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等基本竞争战略的基础上,突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符合当代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到第六章,着重研究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作者把跨国公司竞争战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对中国跨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中国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问题。

本书还注重实证研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中外跨国公司(如格兰仕集团、通用公司和海尔集团等),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为了方便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自学,我们编写了各种类型的习题。对教材中所有的案例、课后思考题都提供了参考答案。与教材配套的案例库(含答案要点)、习题库(含答案要点)和电子教案资源通过网上下载的方式提供给教师,教师通过网上身份验证后即可取得下载权限。

本书由黄庆波、冯琳担任主编,张义、孟军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人员包括(按姓氏笔画为序):史云霞、冯琳、宋杨、张义、张赫、孟军和黄庆波。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