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研究企业家 认识企业家 理解企业家
接到本书书稿时,国内各种媒体都在报道2008年公务员报考升温的信息。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要在全国招考1万余名公务员,报考者64万人。2007年12月9日,全国38个城市、538个考点、2200个考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公务员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这比起统一分配,比起凭关系“走后门”、“跑官”、“买官”来,确实是一大进步。有志于当公务员的人,踊跃参与竞争,也应受到尊重。竞争公务员的激烈程度一年胜似一年,2006年是50个人竞争一个职位,现在是60个人竞争一个职位,最热的职位竞争比例高达1∶3592!
与报考公务员持续升温形成鲜明对照的一则消息也不容忽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有个“创业人才孵化班”,第一期选拔的29个学生基本上都有家族企业背景,因此被称为“民企少帅班”,这个班的培养目标是企业家。但出人意料的是,2006年7月毕业时,这29人竟无一人愿意回家“接班”!一冷一热落差如此之大!一个是争相当公务员,一个是不想当企业家,这里面透出的气息发人深思。
想想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人对家里的子女说:“你不好好学习,没出息,将来让你去当干部(公务员)!”80年代中期,一批科技人员自砸“铁饭碗”,走出科研院所,自办民营科技企业。90年代初期,一批公务员辞别“铁交椅”,“下海”创办企业。现在呢?现在的风向似乎变了。公务员吃香了,下决心创业的少了。为什么?不少报考公务员的人说:“图个安稳!”不愿“接班”的“少帅”说:“再像父辈那样创业,太苦,太危险!”我们且不说这些年来“官本位”意识是如何强化、如何渗透到各方面的,单说这“干企业太苦,太危险”就值得我们警惕。
一个社会,如果企业家成了危险职业,那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创业、创富、创造?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需要大量的企业家去创业、去发展。不错,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涌现了一批创业人员。但要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我国创业的人数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截至2007年10月,私营企业538万家,投资者和经营者才1 200万,占13亿人口的9.23‰。这就是说,1000人之中,只有不到10个人在投资创业,这个比例,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10!因此,在多个场合,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中国不缺人才,也不缺当官的,就缺企业家!我国应当涌现更多的企业家,让他们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形成一个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商帮”。
什么是企业家?熊?彼特有个定义,其他知名学者也有不同的定义。各种定义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胆魄过人、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我对企业家给出的定义是:能把握市场规律,善于发现机遇,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这种人,不仅敢于冒风险,而且敢于承担责任。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现有的1 200万投资者和经营者之中,可以称得上企业家的还是凤毛麟角。至于国有企业,那里有的是“官员”,而不是企业家。因为他们是被指派到那里去的,今天当董事长、总经理,明天可能是市长、省长、部长。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熔炉”里冶炼、陶铸出来的。
现在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创业的时间还很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还或多或少带有旧体制的印记,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犹如“蝌蚪变青蛙”那样,小蝌蚪长出了四条幼小的腿,但还留着一条尾巴。如果环境足够温润,有足够的阳光雨露,它们可能长成活蹦乱跳、富有生气的“青蛙”;如果环境恶劣,再加上人为的残害,它们就只能夭折了。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改善环境,创造让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
如何帮助人们认识企业家,理解企业家,进而爱护、支持企业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使命与课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不是抽象的几句话,而是有实实在在具体内容的。尊重企业家,就是一项具体内容。因为企业家有知识、有学识、有胆识;企业家的劳动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劳动,其辛劳是常人难以想像和承受的;企业家不断创新,一刻也不敢懈怠,犹如骑在虎背上的英雄,想停下来也难,他们是难得的人才。可是现在,不少媒体热衷于宣扬富豪榜,或者不停地炒作“问题富豪”,这些声音多了,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创业致富很轻松,似乎创业致富就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一会儿“捧杀”,一会儿“棒杀”,给人一种印象:企业家都有“原罪”,客观上助长了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富豪”是个财富概念,企业家是个创业概念。二者不可混淆。
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民营企业中注册资金超1亿元的,只占总数的2%左右,98%都是中小企业。它们年利润的中位数仅有20多万元,仅相当于某些大型国企负责人的几次“职务消费”的费用。可见,创业者并不都是“富豪”。而现在,我们的媒体往往只盯着几十个上百个“富豪”,却很少关注处境艰难的众多的中小企业,造成舆论的失衡。
难能可贵的是,在一片浮躁声浪中,《中国经营报》的记者团队耗费五个月时间,深入九个省,对传统中的闽商、豫商、鲁商、苏商、浙商、徽商、粤商、潮商、晋商等九大商帮新势力进行了全景式的采访,不仅写出了他们在草创期的艰辛、成功的欢乐、失败的痛苦,更写出了他们不屈不挠的追求。我相信,这本书将有助于人们认识企业家。因为,“商帮”其实就是以地域为纽带关联的企业家群体。
任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期间,我本人潜心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研究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竭力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奔走呼号,在推动政府放宽民营企业准入、出台“36条”以及保护私有财产入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晚,发展之路走得也不轻松。民营经济真正取得“合法”资格是在20年前,真正取得平等竞争地位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到了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一视同仁、平等竞争。民营经济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挑战,宏观调控为它们提供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民营企业再也不要闷头干事,光顾着跟风,民营经济一定要盯着市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
中共十七大之后,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即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跃然而出。我赞同本书编著者张翼的那句话,“激赏领袖企业的层出不穷,更呼唤抛却浮躁的理性繁荣”。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企业家、认识企业家、理解企业家。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 保育钧
2007年12月13日于北京
序二
胆识把握机会 魄力创造未来
历时半年、长程踏访,圈点中国九大商帮新势力,上海通用汽车旗下凯迪拉克品牌与《中国经营报》的记者们一路行进、一路沉思。
全球化当道,中国商业群体需要建构怎样的战斗力、决策力、领导力?半年时间,透析中国商业新贵的群体智慧、管理理念、决策思想,并引之与美国西点军校领导力倡导者共济一堂,启迪碰撞、交流分享,瞩望中国商业的国际化路途,激起反思、指明方向。波澜已起、谁可安坐?
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正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真正崛起!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主的社会新阶层纳入统一战线。据相关统计,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从业人员人数超过1.5亿,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
商业喷薄叹观止、笔意纵横终成文,凝聚《中国经营报》记者心力与努力,呈现在这本书里的厚重文字,彰显着一股不可忽视的商业力量的悄然生长、勃兴昂扬。
当今社会对于企业家、商人、创业者这一群体的关注热度前所未有,无论是名目繁多的“财富榜”,还是各地兴起的经济人物或企业家评选都真实地映射了经济社会对于商业群体的认可与推崇。士、农、工、商,在中国的历史上“商人”在社会地位中地位最低、身份最微,但也正是商人群体的存在,才促进了区域之间、城邦之间经济与文化的流转、互通。当下,“商”的概念更加宽泛,“business”是更好的诠释与注解。晋商以义制利、徽商以德治商,豫商开放竞合,他们是一群内心豪迈、自信果敢、敢于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与现状、具有胆识与魄力的“经济人”。
执行、蓝海战略、西点领导力……商业概念与思维从西方导入中国,管理新知、营销战略、组织行为学等一系列思潮渐次“舶来”,若将中国商帮置于全球化的语境审视,当中国商道传统文化思想碰撞西方领导力,在商业智慧的集成创新过程中,西点领导力之于重新想象重新定义的中国商帮,有着哪些现实的借鉴与价值参照?传统商帮文化已然苏醒,新商道文化正在形成,当此之时我们携手《中国经营报》进行的商道文化之旅,可谓意境深远、隽永珍存。
上海通用汽车有幸成为《中国经营报》的合作伙伴,亲身经历了此次商业发现之旅。正是因了《中国经营报》记者深刻独到的调研,细致缜密的思辩,使本书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商业的文化地图。
算度精准、进退自如、打破行规、自行创新。领导者主要靠人格魅力,使他人自觉自愿地追随;管理者主要靠权力,使他人被动臣服。曾国藩“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价值观对中国企业家启悟颇多,传统商业智慧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商人的现实行动。半年时间里,上海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品牌与《中国经营报》的记者们走访了近百位商帮新领袖,这些商业“新贵”,对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生命周期虽有抱怨但是依然积极进取,他们,秉持机变百出、机遇导向的实用主义,在实践中得到认可与升华,继而成为推动产业进步的有效方略。
是多元主导的资产经营还是专业主义的价值实现?这是个难以圆满解答的现实问题。有限的“增长”业绩或无限的“发展”雄心背后,如何达善社会、达善员工?我们清醒地感知,中国商帮新势力尽管实现了骄人的“数量级”的增长,但经营绩效、企业员工并未由此获得长足提升。依靠价格战、新闻炒作堆砌起来的所谓“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路径依赖与思维锁定。需知,微利与低价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但绝不是赖以持续胜利的不二利器。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一个企业在针对变化和市场动态进行调整时的灵活性,将决定谁是赢家谁是失败者”。行业价值的战略转移,必然引发企业组织结构、流程及事业结构的变革。对于中国商帮新势力来说,这是一场典型的“系统战”,毕竟,传统商帮过往的巨大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使得他们一刻也不敢放松。曾经,商帮新贵们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如果不能适时适当地自我调整与转型,却有败在转折点之虞。
2008,中国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振奋、铿锵。上海通用汽车旗下凯迪拉克品牌携手《中国经营报》倾力打造的大型商界巡讲活动“决策中国、对话世界”,能在这个意义非凡的年份里集结成书,无疑是对改革开放30年最具价值意义的纪念与思考。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孙晓东
2007年12月20日于上海
序三
发现新商帮 定义一种苏醒的力量
亲历亲见当代中国的巨大变迁,我们喜欢把这样一个时代称为“伟大的时代”。
经济活跃、财富倍增,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融通愈益凸显,这种意义非凡的交流之中,全球化成为不可动摇的趋势和方向。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年,与这个年代一起激荡的还有思想和智慧。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在“伟大的时代”做一份具有公信力的财经纸媒,成为中国经营报社的坚定信念与矢志追求。
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国家,她的魅力在于5000年文明与现代商业社会发展的融合,并在这种融合中不断地实现创新和自我提升。中国的商业文化底蕴厚重、由来已久,徽商、晋商、浙商、粤商等九大商帮以自身别具地域特征的决策风格和商业理念傲然存活、屹立于世。
如今,新商帮、新势力继承先人的文化因子,也积极吸纳与全球接轨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模式。“作别”了最初的低级别、数量型扩张阶段之后,追求高级别竞争所必须的质量和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商帮新势力”的内在需求。无数次探究和质询后我们发现,要拥有一流的国际化企业,我们首先要拥有一批有着国际思维和视野,拥有胆识魄力的国际化的企业家。
我们深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全球经济的格局之外谋求发展和进步,更深知在我们的企业走向全球化、参与全球化的竞合之前,我们的企业家必须先行一步,刷新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力,和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无缝对接,在思想的融合中实现升华,在全球化赋予的崭新舞台上登高望远、高调递进。
今天,我们整合各方资源,重新发现并定义商帮新势力,重新解读商帮智慧、品鉴商道,目的是助力中国新商帮企业领袖反思自我、对标榜样,学会用国际化的视角观察世界、升级自身。
为此,我们在2007年开展了“决策中国、对话世界”为主题的中国九大商帮新势力的深入采访活动,和上海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品牌携手,历时5个月,走访中国九大商帮群体和区域,派出20多位资深记者深入采访了近百位活跃在中国商业第一线的企业家,足迹遍布中国10多个省市。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型主题报道活动,寻找、探究中国企业家的领导力基因。我们在踏访中追问:中国企业家的决策力、领导力是否能够成就企业的竞争力?中国商帮的传统品格是否应该在审慎的继承中扬弃?中国传统的商道是否可以在新经济时代继续散发出熠熠光彩?我们的记者带着问题探访中国新商帮的代表,解读他们的商业思想和精神,并在2007年10月联合美国西点军校,在成都、上海和北京进行了“西点领导力中国巡讲”的大型讲座,和上千名中国企业家进行了交流和碰撞。
充满变动的竞争环境使企业的思维方式、战略规划应该是前瞻型、发展型的,将埋头制造、价格激荡的朴素行为,反转为商业模式、公司治理的变革,恐怕是中国企业最急需的现实考量。中国制造要有价格,也要有价值,更要有尊严。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偶像迭出、英雄辈出的沸腾岁月,躁动纷争、万般豪情、千种激荡、机变百出、追寻未来、知变则胜、守常必败。
德鲁克把熊彼特建立的发展模型落实到了管理实践的层次,力主企业家“不断地搜寻变化,回应变化,把变化当作潜在的机会”,并且断言,“未曾预见的情况往往是启动革新的良机”。中国企业的问题并不是数量的累增和速度的抬升,而在于结构的调适与更新,增长的质量与持续。
我们诚意期望在经历高速成长之后,身处国际竞争和资源整合之中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决策力、领导力、战斗力能够从拐点步入收获,迎来下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繁盛的10年。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李佩钰
2007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