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组织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但真正把组织行为纳入科学研究却只是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情。也恰恰是这半个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组织行为学是这一繁荣景象的有效贡献者之一。
国内的组织行为研究起步其实很早,这一学科的先驱如陈立、徐联仓、余凯成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真正流行却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这期间还夹杂着产权学派和管理学派的争论:到底哪种改革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中国国企存在的问题。经济学的视角确实也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许多东西也都应用到实践中,但恰恰是经济学的视角使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问题的实质:组织管理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人不仅仅追求金钱,更重要的是追求幸福。朋友发过来一则故事——“牵着蜗牛去散步”,由此感触到人生其实更重要的是享受过程,在过程中实现社会的繁荣和人性的绚美。但再回首看组织及组织中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衍生的组织行为的复杂性问题,其实,所有问题的根本还是人的问题。众多学者在解读这些复杂性的时候,区分了林林总总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组织行为理论,但总是感觉到组织行为学庞大的学科体系有些支离破碎。及至偶尔看到长江商学院招生广告中宣称的“术、道、势”三个概念,突然有茅塞顿开之感。这几年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矛盾一时间皆消融在库尔特·勒温的场论里面。
重读经典后,了解了更多关于勒温领导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心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了解到群体动力学作为独立的运动“因为研究太透而式微”,以及“它(群体动力学)的原则和影响却深入到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欣然采用了场论以及生活空间的概念作为理论基础,并以此构建了本书的写作框架,在此借用勒温在确定所创立的社区关系研究会的宗旨时用的犹太格言与读者共勉:
如果我不为自己,那么谁又为我?
如果我只为自己,那我又成了什么?
如果不即刻动手,那又更待何时?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商学院的几位企业管理研究生也参与了具体资料收集和初稿编写工作,她们是彭爽(第四、五章)、鄷晓纯(第六、七、十二章)、王婧(第八、九、十、十四章)、李梦楠(第十一、十三章)和李侃(第十五、十六、十七章)。原本只想让她们帮忙做一些资料整理工作,但阅读她们交过来的书稿后那些原初的顾虑均转化为由衷的感叹,她们的严谨、细致、敏于思考、流畅的文笔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等特征均跃然纸上,这也减轻了我进一步修改和统稿的压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向所有著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一年,我曾两次去西安交通大学参加研讨会,近距离聆听了席酉民教授的思想,颇受启发,因为影响的是通篇布局,所以也就无法指明是哪一个具体地方,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富萍萍教授,因为共同的学术兴趣,使我接触了一些原本无意接触的东西,最终却发现这些东西对本书的编写极有价值!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校人员和中财商学院的林光老师,她们在本书的艰苦写作过程中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书获得了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在此予以衷心感谢!
2008年下半年,由作为行业翘楚的美国的华尔街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以及国内曾经的明星企业三鹿奶粉引发的有毒奶粉事件,由衷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历史责任,组织行为研究的任重而道远。因此最终把本书命名为《组织行为学——构建未来的工作—生活空间》。
最后,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欢迎您任何形式的交流,我们的联系方式是: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或者是yugtsd@163.com。
于广涛
2009年春节于北洼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