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现代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一方面面临大机组(大水电和大火电机组)、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和区域电网互联的传统难题;另一方面,需要应对大规模集中并网和小型分布式接入的间歇式新能源发电的新挑战。电力系统规模和运行机理日益复杂,人类驾驭大电网的能力亟待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作为电力系统运行调度与控制的大脑,其作用日益显著。与此相适应,需要加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科学研究,培养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管理和研发的专门人才,以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和控制的水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

  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的单位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相年德教授、王世缨教授和张伯明教授一道创建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研究室,并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笔者编写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讲义在校内沿用多年,结合多年的授课情况和学生反馈意见对讲义进行了持续的、大幅度的修订,逐渐形成了目前的版本。

  电力系统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理论、计算数学、最优化原理、自动控制和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综合应用,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根据专业课的定位,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的:

  (1) 教学内容紧扣行业现状和成熟技术的应用情况,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对应领域工作的快速适应能力;

  (2) 注重技术内涵和学科发展脉络的讲授,为学生日后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或进一步的深造储备基本的知识和激发兴趣;

  (3) 通过研究性的大作业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做创新性研究的基本素质。

  针对以上目的,我们在选择具体内容时作如下考虑:

  (1) 给出调度自动化知识构架,知识点覆盖变电站、通信和调度中心的各个环节,以期读者能够建立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概貌;

  (2) 内容选择尽量结合实际,侧重于目前现场真正应用的技术内容,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3) 在注重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适当讲授实现技术,提高读者的感性认识;

  (4) 注意与先修课程和并行专业课程的内容衔接与配合,避免重复;

  (5) 适当融入一些调度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内容,例如,支持非高斯分布的抗差状态估计、全局无功电压控制和广域互联的电网仿真技术,以期能激发读者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本书由吴文传、张伯明和孙宏斌编著。张伯明参与撰写了第1、6和7章的部分内容,孙宏斌参与了第9和10章的部分内容,吴文传编写了其他内容并负责全书统稿。本书是作者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学的间隙完成的,其中较多的内容也是作者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虽然笔者希望能出版精品教材,并多次修改书稿,但是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错误和内容编排不合理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期后续改进。

编著者

2011年5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