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中国,1997年正式列入教育部学科目录。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传播学素有“多学科的交叉路口”之称,构成其学术渊源的学科主要为行为科学群中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语言学、符号学和信息科学群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自传播学诞生以来,人们清楚地意识到: 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传播实践活动密不可分。随着计算机、有线电视、光纤传输、卫星直播、数字电影、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等新传播形态的不断出现,传播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推动文理交叉的相关学科发展,清华大学于1998年成立了传播系。在传播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与不同国家从事传播学教学、科研和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接触了许多国外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也有选择地使用了部分国外的原版教材。
考虑到中国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愿望,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将选择一批国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国际通行的传播学教学和研究领域大致包括传播者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制度研究、认识论方法论研究八个方面。清华传播译丛的选题将主要围绕这八个方面展开。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媒体社会是继信息社会后的又一说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媒介与信息传播活动在社会建构中的重要性。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希望我们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翻译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推动中国传播学的研究进程,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对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批评和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这样一种努力。
熊澄宇2001年10月Ⅴ自从本书英文版2006年出版以来,无线通信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了一种在庞大规模基础上的持续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持续成为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通信技术。截至2009年年底,我们星球上的移动电话用户接近40亿,而当时全球的总人口数为67亿。当然,从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来看,移动通信技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扩散是不均衡的, 其变化主要源于不同的个人收入水平。但是移动电话渗透率水平却并未和不均等的经典模式保持一致。例如,在2008年,牙买加和哥伦比亚这两个人类发展指数均为中等的国家,其渗透率却高于美国。移动通信技术的扩散能够有效弥合全球的数字鸿沟吗?尽管我们现在断言其最终结果还有点为时太早,但是人们对于这个问题却充满兴趣,并为之深深吸引,这一点和数年前我们第一次出版本书时的情形一样。
因为拥有无线技术所提供的独特能力,移动通信在人生的诸多领域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在经济生产、社会组织和个人生活等诸多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变革的快速性对我们全面理解这场源于复杂多样的组织层面和文化背景下的无线通信模式深刻变迁的能力产生了影响。我们经常会被另外一种新的移动电话新型号,或者无线互联网的另外一种新功能,或者和移动通信相关的另外一种新的社会问题所吸引,从而从时间或空间的维度思考社会变迁的结构和动力模式。正是基于此,我们才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独立、缜密、系统等特征的研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本书中采取全球视野的原因。
我们于2003年启动该项目,当时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扩散和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方面,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差距。然而我们相信,通过对世界各地现有研究发现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我们能够洞察一些不仅仅在特定国家,而且在从欧洲到亚洲,从非洲到美洲的广大区域所呈现的更为普遍的模式。尽管我们囊括了一些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主要在于试图从主题、方法论、理论层面整合现有的研究证据,其中也包括由我们的中国同事所进行的重要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关于公共领域现存数据的大部分探讨的基础之上,试图尽可能准确地把握经验知识的当前状态。因此,作为同样是关于语言问题的探讨,类似移动青年文化、日常生活移动性、无线通信和全球发展等章节的篇幅明显要略长于其他章节。这种从我们的文献评述、无数探讨和资料梳理中自然呈现的形式,也反映了2006年移动通信研究各种主题分布的大致情况,而这正是我们所努力希望呈现的。
最后,正如读者们从我们所合作撰写著作最后阶段的绪论、结论等部分所看到的一样,我们又回到了网络社会的理论探讨之中,诸如某些章节题目中所包含的“流动空间”“无限时间”“移动网络社会”等关键概念。这样做之所以是必要的,不仅仅因为我们能够分享关于网络的研究兴趣,还因为从经验的角度来看,移动通信已经完成了类似十年前以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的最为重要的扩张。当然,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扩散。与技术扩散同步的,还包括构成网络社会统一体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层面的变迁。大部分从全球层面到地方层面的分析表明,对于网络社会更大规模的扩张而言,从有线技术到无线技术的至关重要的深刻变革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标志。
自从2006年以来,我们已经看到移动网络社会更为深远的扩张。新的,诸如可以通过iPhone手机提供的那些3G应用,已经可以允许提供甚至更为个性化的应用和社会网络功能,并且模糊了移动用户和内容生产者之间的边界。即使在低收入国家中,这些技术进步也能够使得大部分偏远地区的部分区域具有通信和信息分享的可能。它还将带来另外一种变化,也许是以多元化的方式来记录和分析这些更为切近的发展。自从本书英文版出版以来,这方面的文献还在不断增加,因此对于移动通信研究而言,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我们撰写本书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使世界不同地区的研究者将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彼此相类似的研究放置在更为广泛的全球语境之中。特别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目的,主要是因为这能够使我们开启一种关于移动通信研究者专业共同体的想象,其特定团队的研究成果,比如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跨国的范围内获得分享和探讨。在这里,我们借此机会向本书中文版的译者、合作方和编辑致以诚挚的谢意,因为他们使得我们的著作在亚洲能够拥有更多的读者。这个学术共同体的存在是超越时间的,所以我们想象在多年以后,本书中文版的读者将能够看到这个新领域的学术探索在最初阶段是如何形成的,正如读者们所意识到或并未意识到的,在移动通信技术诞生的最初阶段,该技术是如何成为他们人生泛在、普遍、无时不在的连接方式的。
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
米里亚·费尔南德斯阿德沃尔(Mireia FernandezArdevol)
邱林川(Jack Linchuan Qiu)
阿拉巴·赛(Araba S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