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自2005年2月出版以来,至今已重印十余次。因其采取了独特的“例文先行”编排体例,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顺序编排,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与实用性,受到了广大读者、学生和老师的认可与欢迎。为了更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实际,突出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更新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的特点,我们组织有关教师对本书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在保持原书的体例、框架与风格的基础上,主要作了如下工作:一是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第4章中增加了“情况说明”、“电子邮件”和“短信”3个目前使用较多的文种;二是在各章的“文种指要”中增加了 “适用范围”部分,以解决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无从选择文种的难题;三是为增强时效性,替换了书中的大部分例文,更换了部分习题;四是在附录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有关内容,以利于学生在学习、写作中明确党务系统与政务系统公文的差异,避免二者混淆。

    参加本次再版修订工作的有辽宁省城市建设学校的罗爽、辽宁省城市建设学校的穆晓娇、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的杨维满、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的周菊、青岛女子职业中专的张艳香、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的李春丽、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的施忠富。由李振辉主持修订,王文先审稿,全书由李振辉统稿。

    在四年的使用过程中,许多读者特别是使用此教材的教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河北农业大学的钟秀芬老师还热情地写了书面意见,这些宝贵、有益的建议对本次修订起到了积极帮助。在本次修订中,本溪市图书馆张虹同志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帮助。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许多资料、参考了许多书籍,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希望通过本次修订能使本书日臻完善,为学生的学习、就业提供更多帮助。由于水平有限,书中的不足与缺憾在所难免,真诚希望读者特别是使用此教材的师生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10月

    “应用文写作”是目前高职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无论是在校的学习期间,还是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会写,而且能够写好应用文,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本书侧重选取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40余种常用文种,如近年来毕业生使用较多,但大多数应用文教材未加说明的“自荐书”、工科毕业生使用较多的“技术文件”等。对那些目前使用频率较低的,如“决心书”、“电报”等文种未予以收录。全书分5章编排,分别是公务文书、工作文书、经济文书、日常文书和科技文书。

本书采取了“例文先行”的编排体例,对每个文种的教学,都是由“例文点评”、“文种指要”和“写作训练”三个步骤来实现的。即先安排导语和例文点评,使学生从导语中懂得该文种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在对例文的点评中了解其具体特点,获得感性认识;再从文种指要中,学习该文种的性质、格式和写作注意事项,获得理性认识;最后在写作训练中将这些认识化为写作能力,写出符合要求的应用文来。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顺序编排,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例文的选择力求贴近现实生活,文种指要的重点放在格式写法上,写作训练以写为主。学练结合,以实现“会写”、“写好”为教学要求,以提高写作能力为教学目的。从而使实用性成为本书的最大特色。

    本书由辽宁本溪市电子工业学校李振辉主编,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王文先审稿。参加本书编写的有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韩争鸣、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金伟、辽宁省城市建设学校罗爽、铁岭市卫生学校赵欣、辽宁科技学院刘宝和辽宁本溪市电子工业学校于芳。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真诚希望读者特别是使用此教材的师生批评指正。崔丹日对全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溪市图书馆张虹在资料上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帮助。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引用了许多资料,参考了许多书籍,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出,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