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新闻奖精品选读》是适合新闻学专业师生、工作在采访写作第一线的新闻记者、通讯员以及喜爱新闻作品的朋友们用作学习的参考书。
本书编者曾在地方新闻媒体工作多年,后进入高校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与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编者深感理论与作品的脱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影响着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教材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强调理论阐述、忽略作品分析、脱离采写实践的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如果教材不便于学生的自主性、延伸性学习,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这样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为此,我们决意在教材改革方面做一次创新尝试,于是就有了《21世纪中国新闻奖精品选读》写作构想,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使之成型,并承蒙清华大学出版社厚爱而面世。
本书作品均选自2001年以来的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些作品体现着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体现着目前中国新闻作品的较高水平,体现着时代感、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例,对新闻采写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旨在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新闻院校多出人才、新闻媒体多出精品,推进新闻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本教材力图构建起一个有新意、宜操作的学习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体例创新--分析教学目标,确立鲜明的认知主题
长期以来新闻教学以写作技术层面的技巧为训练重点,强调学生对基本体裁的把握,对事实的准确传递。而在新闻实践中,对记者提出的要求远不止于此。诸如记者对新闻价值和意义的判断、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思考和解读、对报道模式和视角的选择等,都成为影响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新闻写作不仅是技巧上的问题,首先要强调的是记者的资质培养。记者是贯穿于采写活动始终的关键因素,是“事实”与“报道”二者之间的关键连接,他的新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作品的最终效果。
本教材强调记者的主观意识培养和新闻理念的更新,以“时代意识”、“民生意识”、“人文意识”、“监督意识”、“独家意识”、“精品意识”、“策划意识”、“优化意识”为核心内容,以40篇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作为例文,并从中提炼出关键的成功要素,汇为8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均由理论概述、范文示例、编者导读和参考阅读篇目四个部分组成,通过理论阐释和作品分析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新闻资质培养模式。这些教学单元是一扇“窗户”,打开它们,新鲜的空气不需要灌输,而是会自然流动;这些教学单元是一张“学习内容表”,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可以在所列的知识点中,自由寻找那些对自己有意义、有补充的技能与理念;这些教学单元是一副“脚手架”,让每个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可以找到自己的“最邻近发展区”,一步一步向上攀升,沿着这个概念框架将自己的智力发展从现有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21世纪中国新闻奖精品选读前言2. 例文选择--努力为自主学习创设“情境”
教材的例文选择标准,直接反映着编者的意图、品位和审美方向。本教材从2001年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到2009年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的上千篇佳作中选择出40篇。所选篇目并不只是 “优中选优”,而是严格按照教材体例,为每个教学知识点选择典型例证,创设最佳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传统的新闻课堂教学中,由于难以营造出真实的采写情境,难以模拟实际新闻采访中所遭遇的各种细节,使抽象的新闻理论缺少实际情境下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不利于学习者的深入理解和独立判断。
40篇例文,就是40次真实的采访写作过程。它们涉及到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都有着特定的背景与条件,为相对应的知识点提供了真实而又复杂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体验和学习,去反思和印证新闻理论中的采写技巧,效果远胜于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讲解和介绍。
3. 人文解读--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对于教学来说,理论知识是重要的,但是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如果教材的理论分析“上纲上线”,还是用理论往例子上套,这样的说教固然无可反驳,但是也不易被接受。用这样笼统的概念来指导具体的操作时,就会发现教学没有充分完成使命,更多的是在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考验学生的悟性。
本教材在每篇入选的优秀新闻作品后面,都加有一篇导读评析。这些导读不是单纯对某一篇成功作品的赞美,重点没有放在忠实理解原文本、去鉴赏它们的价值上,我们只希望通过解读,清晰勾画出某一个可能引发成功的理由。这些解读不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交流和共同探索,这使得导读更像是“文章”,而不是“论文”。导读中少用生词、少下定义,尽力抛弃官话、套话、空话;理论阐述没有向“精深”挺进,而是向“平易”和“实用”拓开。导读中提供了新闻作品产生过程中更多的细节资料,比如采写背景、采写过程、播出效果和记者的采写感受,在这样丰富真实的情境中,组织和引导学习者针对这次具体采写过程去思考、理解、分析和判断,自己建构起学习这篇例文的意义,并欣然接受其中的理念传递。
“观书如月,运笔成风”。编者力图把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选入教材,力图导得明白,说得透彻,文笔顺畅,深入浅出,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新的创意让这本教材充满个性,希望新的教材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让课外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当然,新的尝试也让这本教材存在不够成熟的因素,我们期待更多的新闻界的教学者、科研者和实践者多加指正,以使这本教材体例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在未来的新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编 者
2011年秋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