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技术城市概念的说明 从18世纪后半期的工业革命开始,连续不断的技术进步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蓬勃兴起的背景之下,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高技术部门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并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创造了数量众多的高薪就业机会。发达国家依靠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来应对传统制造业的衰颓,而发展中国家视其为摆脱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高技术经济的大潮席卷全球。正如工业革命的兴起造就了工业城市的辉煌,高技术产业的勃兴对城市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及高技术产业对城市经济的作用,美国无疑是最具价值的研究对象。美国不仅是高技术产业的诞生地,也是高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中期以来,以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区为代表的高技术发达城市和地区逐渐成长壮大,成为高技术产业兴起的沃土,强有力地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智力资源是这些高技术活动发达城市成功的关键,而传统工业城市的增长主要由劳动力的获取、接近原材料、能源和市场等因素决定。这是一种与传统工业城市迥异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概念来表述这种以高技术产业作为重要支柱的城市经济。
迄今为止,美国学术界在相关概念的使用和具体内涵的界定方面众说纷纭,出现频率较高的表述包括“technopolis" (高技术城市)Robert W. Preer, The Emergence of Technopolis: Knowledge-intensive Technolog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 Praeger, 1992.、 "technopole" (高技术中心)Manuel Castells and Peter Hall,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Twenty-First-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 London: Routledge, 1994. 该书的中译本为:卡斯特尔、霍尔:《世界的高技术园区:21世纪产业综合体的形成》,李鹏飞、范琼英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high technology complex" (高技术综合体或联合体)John Rees ed., Technology, Regions and Policy, New Jersey: Rowman & Littlefiled, 1986.、 "high technology cluster" (高技术集群)Roger Miller and Marcel Cote, Growing the Next Silicon Valley: A Guide for Successful Regional Planning, Lexington, MA : Lexington Books, 1987.、 "high-tech center" (高技术中心)Joseph Cortright and Heike Mayer, "High Tech Specialization: A Comparison of High Technology Centers,"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1.、 "cyber cities" (赛博城市)AEA/NASDAQ, "Cybercities: A City-by-City Overview of the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December 2000.等等。硅谷也常常被用作高技术产业发达或集中地区的代名词。从具体的内涵上看,多数的学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并没有加以严格的界定,一般泛指高技术产业较为集中或发达的地区。也有一些学者对概念的内涵加以具体的限定。
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前言城市美国城市美国对高技术产业集中地区较早的界定出现在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政策选择中心(Center for Policy Alternatives)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该报告将那些自我认定为高技术产业集中地区,而且在科学家和工程师集中程度、多元化程度和整合程度三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的高技术产业集中地区称为“technology oriented complex" (技术导向综合体),简称为TOC. Marvin A. Sirbu, Jr., Robert Treitel, Walter Yorsz and Edward Roberts, "The Formation of a Technology Oriented Complex: Lessons from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Experience," Center for Policy Alternativ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vember 1997 # 2, pp.8-9.这一表述并没有被其他学者广泛采用。著名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斯(Manuel Castells) 在已出版的中文译著中,对Castells的中文翻译很不统一,分别为“卡斯特尔”(李鹏飞和范琼英等译)、“卡斯泰尔”(崔保国等译)和“卡斯特”(夏铸九、王志弘等译)。本书将其翻译为“卡斯特尔斯”. 和彼得·霍尔(Peter Hall)在Technopoles of the World一书中,将法语词汇“technopole”移植到英语中,用于描述高技术创新及产业集中的地区。我国学者李鹏飞和范琼英等人在该书的中译本中将其翻译为“高技术中心”. 1999年,美国米尔肯研究所的罗斯·迪沃(Ross C. DeVol)关于美国大都市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中,综合了高技术就业、产出和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等指标,列出排名前50位的美国高技术大都市区,他将这些大都市区称做“Tech-Poles" ,意在强调这些城市在高技术发展方面作为“技术极”的引力作用。Ross C. DeVol, "America's High-Tech Economy Growth, Development, and Risks for Metropolitan Areas," Milken Institute, July 13, 1999, p.6.
"technopolis”是美国学者使用较多的概念。雷蒙德·斯迈勒(Raymond Smilor)等人在对奥斯汀的研究中,对其加以具体的界定。他们认为, "technopolis”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techno”指的是对技术的侧重,而“polis”这个希腊语词汇意为城邦,反映了公私两个部门的合作。当代的“technopolis”指的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实现技术商品化,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的多元化。 "technopolis”的发展有四个重要的因素:科学的发达、新兴产业的新技术的开发和维持、主要高技术企业的吸引力、当地高技术企业的产生。Raymond Smilor, David Gibson and George Kozmetsky, "Creating the Technopolis: High-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Austin,Texa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8, Vol 4, p.50.而罗伯特·普雷厄(Robert W. Preer)在其著作中将“technopolis”定义为 “通过新知识的创造和商品化来形成持续和有推动力的经济活动的地区”. Robert W. Preer, The Emergence of Technopolis: Knowledge-intensive Technolog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55.根据此定义,一个“technopolis”不仅仅是高技术企业或者研发机构的集中,其中心活动是开发新技术和将其转化为产品或者工艺的创造性过程。
我国学者论及美国高技术产业集中的地域,所采用的概念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一种做法是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区”概念,如“高技术开发区”赵文彦、陈益生、李国光等编著:《新兴产业的摇篮:高技术开发区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魏心镇、王缉慈等:《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夏海钧:《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等;另一种做法是称其为“园区”,如“科学园区”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科技工业园”巴绍东、钟书华、李宜昌:《科技工业园的进化》,载《科学学研究》,1997年第7期。、“高技术园区”陈益生:《世界高技术园区的历史发展图景》,载《科学管理研究》, 1996年第2期。、“高科技园区”等。笔者认为,无论是“开发区”还是“园区”的表述,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开发区”很显然是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念的借用,其缺点在于容易产生对美国高技术集中地域空间范围的误解。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涵盖的空间范围是某一城市的特定区域,如北京的中关村,而美国的高技术集中地域的基本单位是大都市区。从外延上看,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美国的高技术集中地区大相径庭。可见,使用中国式的“开发区”概念很容易产生误解,有必要加以明确区分。
“园区”概念来自于对英文“science park" (科学园区)、 "research park" (研究园区)或“technology park" (技术园区)的中文翻译的借用。事实上,科学园区、研究园区或者技术园区是美国某些高技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被公认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科学园区的斯坦福研究园,仅仅是硅谷的一个组成部分,硅谷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斯坦福研究园。即使在北卡研究三角地区这个依托于园区发展起来的高技术大都市区,目前也超出了园区的范围。还应指出的是,美国许多高技术城市并没有园区的存在。从英文的表述上看,园区与高技术集中地区的差异可谓一目了然。无论是“technology park" 、 "research park" 、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ark" (研究技术园区)还是“science park”等园区的表述,都和“technopole" 、 "technopolis" 、 "high technology complex" 、 "high technology cluster" 、 "high-tech center" 、 "high-tech corridor”等高技术集中地区的表述迥然不同。从具体的内涵上看,其差别更是显而易见。迈克尔·卢格(Michael Luger)和哈维·戈尔茨坦(Harvey Goldstein)在《花园中的技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园区》这部学术界关于美国研究园区的权威著作中,将研究园区、科学园区或者高技术园区定义为“将土地或建筑出售或者出租给主要从事新产品的基础或者应用开发研究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的实体”Michael Luger and Harvey Goldstein, Technology in the Garden: Park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1, p.5.。科学园区或技术园区是为了促进高技术发展而设立的实体,主要功能是为高技术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并通过和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经济发展。很显然,园区并非高技术产业集中地区的同义词。因此,使用“园区”的概念来表述高技术集中地区是不准确的,而且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国内学者也意识到了这种区别,比如,有的学者在对高技术产业集中地区的类型与模式相关论述中,采用了“科学园区”的表述代表高技术集中地区,以示与“科学园”或者“研究园”的区分。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第48~51页。实际上,从英文的词源上看,“科学园区”和“科学园”只是“science park”的不同译法而已,这种区分的实际意义不大。
很显然,我国学术界通行的将高技术产业集中地区称为“开发区”或“园区”的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极易产生对于美国的高技术集中地区空间范围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园区”的称谓与科学园区的概念相混淆。有鉴于此,笔者拟按照某些美国学者的做法,将美国高技术活动发达的城市定义为“高技术城市”或“高技术大都市区”。这种表述方式可以和我国传统的“开发区”或“园区”的概念加以明确区分,更重要的是,能够突出大都市区作为美国高技术活动的基本空间范围的特点。有关研究表明,美国高技术经济主要集中于大都市区,特别是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200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大都市区新经济指数:全国大都市区经济变化基准》显示,美国81%的高技术就业集中在最大的114个大都市区。从1988年到1997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中,高技术就业在中心城市的增幅为24%,在郊区的增幅达到43%. Robert D. Atkinson and Paul D. Gottlieb, "The Metropolitan New Economy Index: Benchmark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Nation's Metropolitan Areas," Progressive Policy Institute , April 2001, p.5.可见,大都市区是美国高技术活动最活跃的空间单位,无疑是研究的最佳切入点。事实上,鉴于大都市区的核心地位,大都市区逐渐成为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的基本单位。
二、 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回顾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面世,其中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布、高技术成功因素(如大学、风险资本、联邦军事开支、州政府等)、高技术经济发展政策等。当然,高技术城市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硅谷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技术产业区自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数量众多的论文和专著对斯坦福大学、风险资本、联邦军事开支和地区文化等造就硅谷辉煌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出版于1984年的《硅谷热:高技术文化的兴起》Everett M. Rogers and Judith K. Larsen, Silicon Valley Fever: The Growth of High-Technology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该书有两个中译本:\罗杰斯、拉森:《硅谷热:迎接高技术文化的来临》,朱家一、陈怡蓁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思·K.拉森:《硅谷热》,范国鹰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是硅谷研究最早的一部专著,对硅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萨克森宁(AnnaLee Saxenian) 曹蓬、杨宇光等将AnnaLee翻译为“安纳利”,本书将其译为“安娜李”. 是硅谷研究的权威学者,她所著的《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AnnaLee Saxenian,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该书的中译本为:\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曹蓬、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深入探讨了这两个美国最著名的高技术城市的工业组织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堪称硅谷研究的扛鼎之作。《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活动的栖息地》Chong Moon Lee, William F. Miller, Marguerite Gong Hancock and Henry S. Rowen eds., The Silicon Valley Edge: A Habita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该书的中译本为:李锺文、威廉·米勒、马格丽特·韩柯克、亨利·罗文主编:《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需要说明的是, "entrepreneurship”有多种译法,笔者认为在此书标题中应译为“创业活动”. 和《理解硅谷:对一个创业地区的剖析》Martin Kenney ed., Understanding Silicon Valley: the Anatomy of an Entrepreneurial Reg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这两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推出的论文集,对硅谷的成功,尤其是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硅谷优势》的特色在于汇集了来自硅谷各行业人员的亲身体验,《理解硅谷》则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新成果,比较而言,后者的学术价值更高。
从发表的论文和专著的数量上看,美国学术界对波士顿128公路区的研究远逊于硅谷。前面提到的安娜李·萨克森宁的《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是对该地区最为全面深入的考察,但是萨克森宁认为封闭的工业系统和保守的文化氛围是波士顿地区上世纪80年代中期遭受挫折的根源,此观点并不令人信服。除了此部著作外,苏珊·罗森格兰特(Susan Rosengrant)和戴维·兰普(David R. Lampe)所著的《128公路区:波士顿高技术社区的经验》Susan Rosengrant and David R. Lampe, Route 128: Lessons from Boston's High Tech Commun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2.是迄今所见的唯一一部专著。美国学者对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区之外的高技术城市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有专著出版的仅有北卡研究三角地区、南加州、波特兰等高技术产业区。Louis Wilson, The Research Triangle of North Carolina: A Notable Achievement in University, Governmental, and Industrial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hapel Hill, N.C. : The Colonial Press, 1967. Allen J. Scott, Technopolis: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Californi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Cordon B. Dodds and Craig E. Wollner, The Silicon Forest: High Tech in the Portland Area, 1945-1986, Portland, Oregon: The Oregon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1990.
除了具体的高技术城市研究之外,一些学者也对美国高技术城市进行了整体考察。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所涉及的内容各有侧重。安·马库森(Ann Markusen)等的《高技术美国》Ann Markusen, Peter Hall, Amy Glasmeier, High Tech America: The What, How, Where and Why of Sunrise Industries, Boston: Allen& Unwin, Inc, 1986. 该书的中译本为:\安·马克森等:《美国高技术》,陈来成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是美国学术界第一部全面考察美国高技术产业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的著作,该书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都市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有专门的论述。曼纽尔·卡斯特尔斯的《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经济转型与城市区域变化》Manuel Castells, 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 Oxford, UK ; Cambridge, Mass.: B. Blackwell, 1989. 该书的中译本为: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崔保国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主要考察了信息技术对美国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是关于高技术与美国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的经典之作。罗杰·米勒(Roger Miller)和马塞尔·科特(Marcel Cote)所著的《成为下一个硅谷:成功区域规划指南》Roger Miller and Marcel Cote, Growing the Next Silicon Valley: A Guide for Successful Regional Planning, Lexington, MA : Lexington Books, 1987.探讨了美国高技术产业区的成长机制,尤其强调了创业活动在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区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发展高技术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研究美国高技术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经济发展政策的角度出发研究美国高技术城市的另一部力作是罗伯特·普雷厄的《高技术城市的出现:知识密集技术与区域发展》Robert W. Preer, The Emergence of Technopolis: Knowledge-intensive Technolog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该书侧重探讨了高技术城市经济发展政策,将政策与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是该著作的突出特点。应指出的是,实证研究方面的不足是上述两部著作的缺憾之处,前者只考察了明尼苏达和费城两个高技术区,后者的实证研究对象仅包括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区。作为对美国高技术城市的整体研究,具体个案数量偏少使得这两部著作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著作均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没有涵盖90年代的情况。而90年代是美国高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此阶段高技术城市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增长。进步政策研究所的《大都市区新经济指数》Robert D. Atkinson and Paul D. Gottlieb, "The Metropolitan New Economy Index: Benchmark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Nation's Metropolitan Areas." 、美国电子协会和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赛博城市》AEA/NASDAQ "Cybercities: A City-by-City Overview of the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布鲁金斯学会的《高技术专门化: 高技术中心的比较》Joseph Cortright and Heike Mayer, "High Tech Specialization: A Comparison of High Technology Centers,"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1.、米尔肯研究所的《美国高技术经济》Ross C. DeVol, "America's High-Tech Economy: Growth, Development, and Risks for Metropolitan Areas." 和安·马库森等人的《评估大都市区“高技术”和“信息技术”活动》Ann Markusen, Karen Chapple, Greg Schrock, Daisaku Yamamoto and Pingkang Yu, "Gauging Metropolitan ‘High-Tech’ and ‘I-Tech’ Activity," Working Paper #257,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ecember, 2001.该文后发表于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Vol. 18, No. 1, 2004, pp.10-29.等研究报告分别对90年代美国高技术大都市区的快速发展进行了考察,对了解此阶段高技术城市的状况很有帮助。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与美国学术界相类似的是,硅谷也备受我国学者的垂青。随着1984年《硅谷热》一书的出版以及随后两个中译本的面世,关于硅谷的文章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国内的各类刊物上,也有多部关于硅谷的书籍出版。在笔者迄今所见的中文书籍中,有几本著作值得关注。张景安、亨利·罗文等著《创业精神与创新集群:硅谷的启示》的特色在于点面结合,不仅介绍了硅谷的全貌,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对硅谷创新和创业活动兴盛的诸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其中有大量翔实的案例,并且提出了我国高新区发展值得借鉴之处。张景安、亨利·罗文等:《创业精神与创新集群:硅谷的启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钱颖一、肖梦主编的《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美国和我国学术界权威学者的多篇论文。钱颖一、肖梦主编:《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刘担的《硅谷之路:一位硅谷华人眼中的创业传奇》线索清晰,记述翔实,而且对高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了通俗易懂的精辟介绍,是了解硅谷历史的极佳的参考。刘担:《硅谷之路:一位硅谷华人眼中的创业传奇》,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需要指出的是,在关于硅谷的著述中有为数众多的普及性的介绍性文字,也有一些学者对硅谷的发展历史和成功因素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比如,钱颖一、盖文启、王缉慈等对硅谷成功因素的分析钱颖一:《硅谷的故事》,见钱颖一、肖梦主编:《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第3~18页;盖文启、王缉慈:《从硅谷的成功看中国高新区的发展》,载《中国工业经济》, 1999年第12期。,钟坚对硅谷模式的探讨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第119~243页。,王旭、宋霞、郝莹莹、杜德斌等对硅谷发展历史的整体考察王旭:《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第122~129页,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宋霞:《硅谷发展史》,见何顺果主编:《比较开发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郝莹莹、杜德斌:《从“硅谷”到“网谷”:硅谷创新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其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5年第3期。,方卫华对硅谷兴衰以及中介组织的研究方卫华:《硅谷高科技发展兴衰的因素与公共政策的启示》,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年第2期;方卫华:《硅谷高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中介组织》,载《社会学研究》, 2001年第4期;方卫华:《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法律中介服务》,载《中国科技论坛》, 2004年第4期。,阎光才对斯坦福大学作用的讨论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载《教育发展研究》, 2003年第9期。,张伟峰等利用网络资本理论对硅谷发展进程的论述张伟峰、万威武、白靖宇:《网络资本:硅谷群发展的核心能力》,载《科学学研究》, 2002年第6期。,还有部分学者的相关著述对认识硅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除了硅谷之外,波士顿128公路区也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重视。曾晓萱、王益苓、王宏飞等人对该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过专门的介绍。曾晓萱:《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透析》,载《中国民办科技实业》, 1994年第1期;王益苓:《波士顿128公路高技术园区》,载《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5年第3期;王宏飞:《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的兴与衰》,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5年第1期。此外,在美国学者安娜李·萨克森宁的《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出版之后,国内的期刊上出现了20余篇将硅谷和128公路区进行比较的文章。此外,我国学者也发表了介绍北卡研究三角地区、西雅图、菲尼克斯、华盛顿地区等高技术城市的相关著述。王旭探讨了西雅图和菲尼克斯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参见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第248~249页,第294~303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钟坚介绍了北卡研究三角园区的大致情况,参见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第404~413页。关于华盛顿地区的介绍性文章有:王辉:《美国另一高科技密集区--大华盛顿地区》,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2年第9期;王宏飞:《美国头号高科技密集区--大华盛顿地区》,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3年第5期;邢华:《大华盛顿地区:正在崛起的高科技密集区》,载《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2年第11期。
国内学者对于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整体论述并不多见。魏心镇、王缉慈等编著《新的产业空间》是国内首次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开发区空间布局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的论著,为了给我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发达国家建立高技术园区的经验教训,该书的第六章专门考察了美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科学园的发展。此部分内容吸收了美国权威学者当时的研究成果,虽然篇幅不多,却是国内难得一见的对此问题的精当论述。王旭所著的《美国城市发展模式》是我国美国城市史研究的权威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城市的发展历程,以较大的篇幅对高技术产业在美国各地区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阐释,其中,第七章深入探讨了新科技革命对加州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第十一章阐述了高技术产业在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第234~262页,第443~456页。
以上内容是对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简要的学术史回顾,虽然所提及的主要是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著述,但从中亦可窥见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即国内外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全面考察20世纪后半期美国高技术城市发展状况的专著面世。
对于美国高技术城市较为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对我国的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藉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地位更显突出。在如何促进高技术产业成长方面,美国高技术城市的发展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参鉴意义。但是,从目前我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区的研究上看,学术界所发表的论著绝大多数集中于硅谷,对硅谷之外的高技术城市言之甚少。作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高技术产业区,硅谷的成功经验无疑非常重要,是探讨高技术成功模式最具价值的个案,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美国高技术城市的发展并非单一遵循硅谷的模式,硅谷并不能代表美国所有的高技术城市。因此,对美国高技术城市的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化。
三、 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拟对美国高技术城市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全书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
上篇题为“美国高技术城市的发展背景”,共分三章。第一章讨论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高技术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关于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因此有必要对高技术产业概念的变迁加以梳理和总结。高技术产业如何影响城市或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经济学和地理学界的相关理论对此问题的分析颇具启发性,此部分讨论了增长极理论、输出基础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等对高技术产业作用的分析。第二章讨论的是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概况及空间分布。此部分主要考察了半导体、计算机和生物技术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高技术部门在战后的发展状况,并指出了其空间的分布情况,以期获得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及空间分布的大致了解和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对美国高技术城市发展背景的介绍。第三章是关于美国大都市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整体状况的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90年代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通过对美国学者各项研究中的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考察了这两个时期大都市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具体包括高技术产业在大都市区的集中、大都市区高技术就业的地区分布、高技术大都市区的产业结构特点等内容。
中篇题为“美国高技术城市的成长道路”,是本书的重点,分六章对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高技术城市成长道路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第四章“硅谷:创新和创业活动的栖息地”对硅谷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极为活跃的创业活动是该地区发展道路最突出的特征,在此方面没有哪一个高技术城市能够与之相比肩。必须指出的是,美国的高技术城市成长道路各异,硅谷并非唯一的发展模式。因此,除了硅谷之外,本篇还将探讨波士顿128公路区、北卡研究三角地区、奥斯汀、圣迭戈、华盛顿地区等具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城市的发展道路。这些大都市区都是在美国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高技术中心。第五章“波士顿128公路区:老工业城市的成功转型”是对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老工业城市高技术转型的个案研究。128公路区转型的成功证明,老工业城市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而重振雄风。北卡研究三角地区和奥斯汀则是落后地区高技术成长的典范。第六章“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地区:‘计划经济’的产物”揭示了该地区如何由州政府牵头、以创立依托大学的智力资源优势的研究园区为手段吸引高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并成长为创新型高技术城市的历程。第七章展现的是奥斯汀是如何从一个技术分厂集中的城市升级为高技术创新中心的经历。第八章考察了军工城市圣迭戈的高技术转型。第九章探讨了华盛顿地区高技术成长之路,在联邦开支有力推动下该大都市区的高技术服务业表现优异,证明了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也是一条重要的高技术成长之路。
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美国高技术城市的成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高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下篇题为“美国高技术城市的成功因素”,分五章对高技术城市缘何取得成功进行了探讨。第十章“大学:高技术城市的核心机构”阐述了大学的关键作用,具体探讨了大学对高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影响,美国大学和产业联系的历史演变,并对美国大学和产业界合作的主要机构进行了考察。第十一章“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的助推器”总结了风险资本的作用。此部分内容回顾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风险资本在高技术创业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并阐述了美国风险资本的分布状况及其对高技术城市发展的影响。第十二章对美国联邦政府在高技术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技术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防开支的投入上。此外,联邦政府资助研发活动、促进技术投资和创新、推动产业合作和产学合作等措施,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技术城市也因而受益。第十三章分析了美国州政府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所进行的努力。此部分内容回顾了美国州政府高技术发展战略的演变,并阐述了州政府促进研发活动和技术转移、提供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举措。第十四章探讨了高技术创业发展支持机构、城市的集聚效应以及生活质量因素在高技术城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此部分内容是对美国高技术城市成功因素的全面考察,不仅限于中篇所提及的高技术城市。
在正文开始之前,有必要对文中的相关概念加以说明。
高技术产业的英文表述是“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我国学界还将其翻译为高科技产业,二者的内涵并无区别,本书采用直译的方法。文中的高技术产业采用最宽泛的定义,既包括高技术制造业部门也包括高技术服务业部门。
在城市研究的著述中,“城市”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广义的城市是与大都市区相等同的概念,而狭义的城市指的是与郊区相对的中心城市。本书采用的是城市的广义的界定,即包括中心城市和郊区在内的大都市区。
还应说明的是,书中涉及大量的高技术名词和企业名称,本书参照的是中文书籍报刊最通用的译名,对于那些尚无中文翻译的名词直接采用原文,这也是目前新闻媒体和学术界通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