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已成为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受限于新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该门课程所允许的授课学时却越来越少,该教材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编写的。编者在分析了国内重点大学的改革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在该门课上的教学体会及在该领域的科研实践体会,力求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出以下的思路和特色。
(1) 教材删除了对理论公式的严密推导过程,重点强调公式的应用; 最大限度地删除了对半导体器件内部物理过程的数学分析,把注意力放在器件的外部伏安特性、模型和参数上面。
(2) 虽然新器件、新电路不断涌现,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不会变化的。教材始终以“讲透概念原理、打好电路基础”为宗旨。对基本概念的讲述一般不压缩篇幅,这是使教材易读的重要措施。简化公式的数学分析推导过程,使公式简明易记,重在应用。在内容的安排和介绍中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注意归纳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步骤,注重教学效果。
(3) 教材服务的对象是初学者,因此在章节次序的安排上应符合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例如: 不为“先器件后电路”的系统性,而把器件在前面的章节里就全盘托出,使得学习难度增加。代之以“边器件边电路”的方法,介绍完一种器件,接着就讲它的基本实用电路。
(4) 教材有意识地加强了电路模型的概念。电路中的电子器件一旦模型化以后,剩下分析计算的工作依靠电路理论课程的知识来完成,使学生掌握研究电路的一般方法,所学的知识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5) 电工电子技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一门工程型、技术型、实用型而非理论型的课程,因此,教材注意强调电路结构和元件取值的合理性。电路的计算则用工程近似方法: 抓主要矛盾,简化模型和计算。
(6) 对集成电路的讨论强化“外部”,淡化“内部”,着眼于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7) 教材对放在各章之后的习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习题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本章基本知识的全面检查,并能起到纠正模糊认识、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分析实用电路能力的作用。
(8) 教材各章之后均附有小结,以帮助学生归纳重要知识点和重要结论。
注意到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教材实际内容超过教学学时数,教师在讲授时可根据专业、学时和学生实际水平决定取舍。
本教材由林红、张鄂亮、周鑫霞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蒙向阳、张士军、杨凡、张艳艳、徐海林、杨桦、程萍、张德芳。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