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沟通(Speech Communication)是研究人类在不同场景下,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性质、过程和效果的学问。言语沟通学在美国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两千多年的学术和实践传统。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里都有言语沟通系或者专业,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门专业的招生率经久不衰(如我执教的DePaul大学,1992年我开始工作时,只有200名本科生,没有硕士生,现在有1200名本科生,300多名硕士生)。这门专业目前是美国最受欢迎,选择最多的专业之一。《华尔街邮报》通过对全美480个企业的调查,企业领导人把沟通能力列为在雇用职工时第一看重的能力。
言语沟通学,区别于大众传播学,前者重于人际传播,从事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主要交流手段的研究和实践。涉及的范围有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同事、熟人等),企业、事业单位里的工作交流(上下级、小组会议、领导风格),跨文化交流(地域、种族、国与国之间),公共场合沟通(演讲、代表政府发言、宣传某一观点和主张)。而大众传播主要研究的是以各种媒体为手段的公共传播和效果。大众传播自20世纪80年初从西方介绍到我国,而言语沟通学在我国教学和学术领域一直是个空白。
中国30年经济改革的成功举世瞩目。随着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国在文化观念上、民主意识上都有很大的改变。政治上逐步开明、明朗化,思维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中国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尤其是在对内、对外的公共演讲方面,企事业单位里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夫妻朋友之间,领导人与老百姓之间,外交、谈判和在国际交往方面都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
我1987年来美国留学,专攻修辞与沟通博士学位。1991年毕业后一直在美国大学里从事沟通学和修辞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期间就特别想把这门学科介绍给中国学生。2005年我受厦门大学的邀请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讲座教授。我利用在美国的寒暑假,3年间分5次来厦门大学,开设了六门言语沟通学方面的课程。但因为教材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国内没有),又都是英文版,学生阅读起来有些困难。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为了将来中国老师也能继续教授这方面的课程,我决定写一本中文版的言语沟通学教科书,也就是这本《言语沟通学概论》。
言语沟通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言语沟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修辞学、语言学、伦理学、政治学都有很大关系。它既有很系统的理论体系,采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又有实践和实用的技能训练。言语沟通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恰当的口语沟通有效地传递信息,解除误会,调节矛盾; 如何使每个人发挥他的潜力和能动性; 如何在公共场合下,在工作环境里,在家庭生活里,在人际关系上有效地恰当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影响和说服他人。人类有效地沟通不但能节省时间,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
掌握这门学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高度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的公民,并能在他们将来的职业领域里取得成功,在生活中找到和谐。学生通过对这门学科的掌握,无论在公共和私人的场合里,都能够有意识地、策略地在沟通中恰当有效地使用言语和非语言信息,适应受众的心理,清楚地表达自己,并能增强理解力、亲和力和批判能力。具体的就业方向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政府发言人、对外交流、谈判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职员和营销职员等。
言语沟通学概论
前言
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较全面地概括言语沟通学这一领域的最新教科书。书中介绍了西方在言语沟通学方面各个领域里(包括自我沟通、聆听与沟通、言语和非言语沟通、公共演讲、人际沟通、小组沟通和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理论、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同时也介绍和比较了中国传统文化里与言语沟通有关的概念和理论。本书使用了大量的东西方古代和现代的例子来诠释理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介绍主要西方理论、概念和学者时都配有英文,以便读者查找原文或进行深入研究。每章都提供小结、关键词、讨论题,练习题和参考书目,以便教学方便。每一章还提供电子课件。
全书共分9章。每章都介绍了西方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加入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现代的例子。第一章开头例举了言语沟通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言语沟通的特点和过程,言语沟通学所涉及的范围。因为言语沟通学与说辩学联系紧密,这一章介绍了说辩学在东西方的历史渊源和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言语沟通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的题目是自我沟通。言语沟通的起点是先了解自己,经过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一章讲述“自我”的组成因素,包括信仰、态度、价值观,分析了自我概念与沟通的关系和自我概念构成的诸多因素。这一章还介绍了西方自我沟通的主要理论及中国古人对自我修养、自我认识的论述。最后,这一章为怎样提高自我沟通能力提出了建议。第三章的内容是聆听与沟通的关系。这一章列举了聆听在东西方文化里的作用,从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性角度强调了聆听的重要性,分析了聆听的过程和在聆听过程中的沟通障碍,最后提供了有效聆听的技巧和如何提高聆听能力的建议。第四章是讲言语沟通。这一章开头举例说明了使用言语的重要性,回顾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对言语作用的论述。给什么是言语下了定义,并介绍了西方主要的关于言语作用的理论,举例说明了言语的特征和使用言语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这一章讲述和列举了言语的作用,比如标签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和语言对行动的指导作用。在讲述中引用了庄子和西方学者对语言功能的论述,最后提供了如何提高使用语言能力,达到有效沟通的建议。第五章是关于非言语沟通的讨论。这一章解释并列举了非言语行为与沟通的关系和中国传统思想里对非言语行为与个人修养关系方面的论述。讨论了非言语沟通在沟通过程中的功能及非言语沟通的特点,如非言语沟通与文化的关系和与言语沟通的关系。这一章还描述和列举了非言语沟通的范围。最后对如何正确判断非言语行为和如何使非言语行为达到恰当有效的沟通效果提出了建议。第六章描述了公共演讲在西方的传统和实践,介绍了古希腊、古罗马几位杰出的演讲家和演讲理论家,同时也回顾了中国公共演讲从古代到现代的实践和对促进中国社会发展,提高人们文化素养起到的作用。这一章的第二部分讲述了公共演讲的范围,讨论了如何消除恐慌心理,如何准备演讲稿,如何使用语言传递信息,说服和激励受众。这部分还举例说明了说服演讲的诉求技巧,如情感诉求、比喻类比、连锁推理等。最后对有效地使用演讲素材,如何了解受众的类型和如何达到有效、生动的演讲及演讲目的提供了建议。第七章主要讲人际沟通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人际沟通的三个特点,介绍了西方人际沟通的理论(如吸引力理论,人际交往辩证关系理论),并与中国传统的人际沟通观念和实践进行了比较。第二部分介绍了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讨论了人际矛盾的产生和处理方法,并对如何解决人际矛盾提供了建议。第三部分探讨了人际关系领域里的友谊关系和家庭关系; 比较了中西方对友谊和家庭沟通上不同的价值观,对如何通过沟通改善家庭关系提出了建议。第八章介绍了西方在小组沟通过程和小组沟通行为方面的理论。涉及的题目有小组活动的特点、规范、期待、小组思维、小组幻想、权力分配及小组成员的角色在小组沟通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章还分析了男性与女性在小组沟通中行为上的差异,介绍了小组决策的不同方法和小组领导者的类型和沟通能力。本章还对如何有效地召开小组会议,如何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提出了建议。最后一章跨文化沟通从五个方面讲述了跨文化沟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回顾了美国跨文化研究和教学的历史,介绍了主要的跨文化沟通方面的理论、研究结果和研究方向,使用了跨文化沟通的案例,同时探讨了文化认同、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和文化适应方面的理论。最后为如何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提供了建议,并重点介绍了美国人的文化行为。
本书的对象是大学本科生、大专生和中专生。大学老师可以选本书为传播学或言语沟通学专业的基础教材,可以在有传播系或传播学院的大学里推广,帮助青年教师建立新学科,开设新课程; 也可以作为广告专业、新闻专业、管理专业、心理学专业和外交专业的泛读教材; 此外还可用作公司管理人员和一般受教育的读者的业余读物。希望本书对推广言语沟通学这门学科具有推动作用,对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对提高生活质量,维护人类和平有所帮助。这是我一个海外游子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