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人类传播理论》到今年快30岁了。这本书的的确确是与传播学这门学科一同成长起来的。1974年,斯蒂芬动笔撰写这本书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助理教授。那时候,我们只能找到一本传播理论方面的书,而且还是一本论文集。我们还找不到一本标志性的传播学理论著作——比如说,像霍尔和林德赛撰写的《人格理论》(Theories of Personality)那样的对于心理学而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理论著作。斯蒂芬感到,传播学者也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且时机已经成熟了。这就是《人类传播理论》(第一版)面世的缘起。当时,所谓的“传播理论”大多是从信息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借用”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语言学理论。当时的传播学者还无法想象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渗透到这个领域中的那么丰富的理论传统。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领域的发展和演进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早期主要是从其他学科领域“借用”逐渐过渡到以传播学者的原创理论为主,并且还有来自其他领域的、涉猎广泛的理论渗透其中;从早期一小部分“新观念”的集合逐渐壮大成为一个成熟完备的、不断演进的庞大思想体系;从早期较为零碎、联系松散的单个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多个自成体系的思想传统、学术群体和研究领域。

《人类传播理论》并不是目前唯一的有关这个主题的文本。但是它在这个领域的资格最老,因而享有了一个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它全面反映了传播学30年来的曲折起伏和日渐成熟的过程。本书迄今为止已经出到了第九版,虽然在很多方面有了变化,但读者最为欣赏的一些特征却一直保留下来:对传播理论及其本质的深入探讨

; 对传播学各个领域的理论所进行的跨越式的、高水平的评析

; 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新的信源和涉猎广泛的引文; 

有助于读者对某个理论做进一步的探索的具有实用性的参考文献清单; 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

第九版保持了以往版本的基本架构。我们依据以下两个互有交叉的元素——语境和理论传统——来对传播理论进行组织,旨在回答贯穿本书各个章节的一个问题:不同的理论传统是如何加深了我们对八种传播语境的理解的?我们相信,这样的架构能够准确地体现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希望这样的架构能够为准备相关课程的教师提供一个具有实用性的方案,同时也能帮助相关的学生理解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联系和发展路径。在本版中,我们增加了一项特色内容——来自知名传播理论家的语录。通过这些“名家语录”,理论家们阐明了他们最希望学生们理解的主要论点。我们用方框将这些引文标出,相信学生们一定会喜欢这项内容。

我们还要感谢很多与本书有关的人。首先,我们要对遍布全球的、采用本书做教材的所有教师和学生致以深深的感谢。正是由于这些老师们,才使得这本书能够不断再版;而多年来,学生们一直在鼓励我们:这本书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我们的出版商汤普森·沃兹沃斯公司(Thomson Wadsworth)中的许多职员和本书的项目组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和支持。我们要特别感谢以下人士:Jamie Perkins,John Gahbauer,Kim Gengler,Maria Epes,Cheri Palmer,Roberta Broyer,Lucinda Bingham,Erin Mitchell。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为本书的制作付出劳动的Laura Houston和PrePress 公司的所有职员。

斯蒂芬·李特约翰和凯伦·福斯

2008年3月,阿尔伯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