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文艺评论家,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他在中学时代就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二十一岁时就出版了诗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这篇序言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雨果中年从政,由于反抗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在海外流亡达十九年之久。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法国文学史的高峰,被誉为法国民族诗人。

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时期中,雨果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二十六卷诗歌、二十卷小说、十二卷剧本、二十一卷哲理论著等,其中包括不朽的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国为他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法国的先贤祠。

在雨果的众多作品中,《巴黎圣母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他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这部小说以其紧张非凡的故事情节、色彩浓烈的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画面、鲜明夸张和对比强烈的人物形象,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一个多世纪以来,《巴黎圣母院》已被译成数十种文字,风靡世界;由小说改编的话剧、歌剧、电影的演出经久不衰。

在中国,《巴黎圣母院》是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时至今日,这部被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仍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目前,在国内数量众多的《巴黎圣母院》书籍中,主要的出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中文翻译版,另一种是英文原版。其中的英文原版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英文的大环境。从英文学习的角度来看,直接使用纯英文素材更有利于英语学习。考虑到对英文内容背景的了解有助于英文阅读,使用中文导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可以说是该类型书的第三种版本形式。采用中文导读而非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国内读者摆脱对英文阅读依赖中文注释的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巴黎圣母院》,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的故事主线。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主要内容由王勋、纪飞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刘乃亚、赵雪、熊金玉、李丽秀、李智能、李鑫、熊红华、傅颖、乐贵明、王婷婷、熊志勇、聂利生、傅建平、蔡红昌、孟宪行、胡国平、李晓红、胡武荣、贡东兴、张镇、熊建国、张文绮、王多多、陈楠、彭勇、邵舒丽、黄福成、冯洁、王晓旭、王业伟、龚桂平、徐鑫、王晓旭、周丽萍、徐平国、肖洁、王小红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II

II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