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 Visual Basic 6.0中文版简介
Visual Basic 6.0是微软公司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套件中的成员之一。它为程序员提供了设计应用程序界面、编辑代码、调试程序、运行程序、生成可执行程序和制作安装程序等功能。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程序集成开发环境,并且配有完善的MSDN帮助系统。它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OOP),把程序和数据封装在一起视为一个对象。它采用了事件驱动机制的程序设计思想,是当今最优秀、最流行的可视化快速软件开发工具之一。利用它可编制Windows 9x、Windows NT或Windows 2000环境中的32位应用程序。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Visual Basic 6.0是当今最容易学习的编程语言。可视化的应用程序界面设计,使得程序开发人员非常容易地在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中建立窗口、按钮、列表框等;随处可见的在线提示,使得输入代码变得容易和快捷;自动语法检查,可以帮助程序员快速定位错误;强大的程序调试功能,使得程序设计变得非常容易。学习Visual Basic 6.0将使学生很快掌握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事件驱动机制的程序设计思想。这些都是最先进的程序设计理念。
从实用角度上看,Visual Basic 6.0功能强大,提供了DHTML的设计工具,利用它可以方便地实现动态网页的设计。它还增加了ActiveX等控件和对象,很容易实现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的功能。利用数据对象(ADO)可访问Microsoft Access、Dbase、Microsoft FoxPro、Microsoft Excel等多种格式的数据库。利用它可以高效率地开发客户/服务器的大型实用程序。
2. 本书导读
本书在结构和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较为精心的设计,力求在介绍对象,对象的属性、事件和方法的同时介绍程序设计的方法。使读者通过学习,在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开发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书共分14章,并配有实例、练习和解答,便于读者在学习时可以对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Visual Basic 6.0中文版安装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安装、启动、退出系统与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第2章为Visual Basic 6.0中文版数据类型及窗体的属性、事件和方法。
第3章讲解各种类型的表达式、常用内部函数与命令按钮的用法。
第4章介绍了赋值语句、End语句和Stop语句,并开始了顺序程序设计,同时介绍了标签、文本框的属性、事件和方法。
第5章为分支程序设计,有行If结构、块If结构和多分支结构,并介绍了供选择控件,有单选按钮和复选按钮等。
第6章为循环程序设计,介绍了For…Next结构和Do…Loop结构,并介绍了滚动条和计时器的用法。
第7章为绘图方法,介绍了自定义坐标系、PSet方法、Line方法和Circle方法,同时介绍了图形图像控件。
第8章为数组,介绍了控件数组、自定义数组、可调数组和可变数组,同时介绍了列表框和组合框的属性、事件和方法。
第9章介绍了多窗体程序的开发、标准模块的使用和自定义函数和子程序的设计,为开发复杂程序奠定了基础。
第10章为文件操作,介绍了顺序文件和随机文件,同时介绍了其他有关文件和目录的操作与通用对话框的使用。
第11章为菜单设计,介绍了下拉式菜单和弹出式菜单,同时介绍了工具栏和状态栏的使用。
第12章为数据库操作,主要介绍了数据库的概念和建立方法、利用Data数据控件和ADO数据控件访问数据库及数据绑定控件的使用。
第13章为多媒体程序设计,主要介绍了MCI控件、Slider控件等,以及利用它们开发多媒体程序的方法。
第14章为VB程序调试与错误处理,介绍了错误的分类,错误处理的方法和调试程序的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开发程序的能力。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 任务驱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切实从读者学习与使用的实际出发,精心安排章节顺序及任务实例。
* 每章都安排了综合运用,力求易于理解并方便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使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书主要面向高等职业教育,也可以作为从事计算机工作的技术人员、大学生和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参考书。
3. 本书约定
* 书中所有的中文屏幕项皆用【】括起来,以示区分。例如,从【文件】菜单中,选择【保存工程】或【工程另存为】命令。
* 在没有特别指明时,“单击”、“双击”和“拖动”表示用鼠标左键单击、双击和拖动,“右击”则表示用鼠标右键单击。
4. 再版说明
本书自2005年问世以来,得到了很多教师和读者的关心和支持,按照读者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对原书中的部分示例略作修改,也尽量利用重新出版之机对书中内容进行仔细推敲,以提高质量。
本书由王温君、汪洋和陈滨编著,其中第1~5章和第8~11章由王温君编写,第6、7章和第12章由汪洋编写,第13章和第14章由陈滨编写。参加本书编写和课件制作的还有陈笑虹和邢琳。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编 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