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针对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状况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并针对当前除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以外的与地学专业有关的本科生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勘察和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四部分内容。
本教材分为绪论及正文11章。绪论主要讲授地下水及其功能、水文地质学科的分支、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第1~6章为地下水基础理论;第7章、第8章为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第9章、第10章为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资源评价;第11章为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而增加的内容。
第1章为地下水赋存规律,讲授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水分及地下水赋存特征。第2章为地下水运动规律,主要讲授渗流的基本概念、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饱和粘性土中水的流动。第3章为地下水理化特征及形成作用,主要讲授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地下水化学形成作用及其基本成因类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第4章为地下水系统及其循环特征,主要包括地下水系统的概念、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及其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第5章为地下水动态与均衡,讲授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第6章为不同介质中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包括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第7章为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主要讲授地下水渗流理论基础、含水层中地下水运动公式、完整井稳定流公式、完整井非稳定流公式、越流完整井非稳定流公式、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公式、边界井及非完整井流公式;第8章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讲授水文地质参数的稳定流求参方法、非稳定流求参方法及其他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方法。第9章为水文地质勘察,包括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其中水文地质试验包括抽水试验、渗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钻孔压水试验、连通试验和弥散试验。第10章为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讲授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水量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开采试验法、回归分析法、地下水水文分析法。第11章为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包括基坑降水工程、矿山开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及隧道(隧洞)工程、地热资源评价、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及地下水专业模型技术。
为便于学习,每章后附有思考题,附录为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本教材的特点如下:
水文地质学前言 (1) 以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方法为主线,充分吸收水文地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信息,力求达到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和适应性。
(2) 内容上兼顾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建设地下水问题分析,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又切实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3) 在传统水文地质学基础上,结合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增编了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分析评价,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工程建设中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及其勘察评价方法,对于实际水文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系统介绍了地下水模拟技术,附录给出了常用的水文地质术语及其英文词汇,为深入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教材由吉林大学肖长来、梁秀娟与长春工程学院王彪、郎秋玲合编,肖长来负责统稿、定稿。最后由吉林大学著名的水文地质学家廖资生教授和曹剑峰教授审定。各章编写分工如下:绪论、第1~6章由肖长来、梁秀娟、郎秋玲编写;第7~10章由梁秀娟、肖长来和王彪编写;第11章由肖长来、王彪、梁秀娟编写。
本教材在酝酿和构思过程中,得到了吉林大学林学钰院士、教务处高淑贞副处长、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赵勇胜教授、副院长卢文喜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得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曹剑峰教授和其他全体教师的鼎力相助。在日常教学和课程研讨过程中,还先后得到吉林大学教学督导、著名的水文地质学家房佩贤教授、廖资生教授、林绍志教授的谆谆教诲和频频启发,整个教材的构思和选材也凝聚了这些前辈们的心血。本学院马喆、博士研究生冯波、方樟、杜超、刘金锋及硕士研究生刘璇、邓颂霖、王光明、李帅杰、张冬冬、许传音等参加了部分文字校正、书中插图绘制工作。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地质学、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与勘查工程、应用地球化学方向)、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资源勘查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水利水电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还可作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与错误之处,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