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本书的第一至第九章是微观经济学部分,第十至第十八章是宏观经济学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的行为等; 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例如,投资与消费的决定、中央银行对货币和利率的管理、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等。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的问世是微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的出版,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尽管自亚当·斯密时代以来,微观经济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亚当·斯密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不断地被人们所引用。尽管宏观经济学已经远远超越了凯恩斯开创性研究的成就,但凯恩斯所提出的许多命题仍然是今天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经济学是动态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以及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因此,经济学必须置身于现实世界中,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成为一门活生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科。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的学科,而编著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同样涉及如何选择的问题。因此,本书着重于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做一番明晰的介绍。在叙述的方法上,作为一本导论性的经济学教科书,不是拘泥于烦琐的推导和演绎,而是将复杂深奥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从而让读者确实感受到如同萨缪尔森所说,“经济学竟然能够如此的意趣盎然”,经济学是一门“激动人心的学科”。
编著者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