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英才,在“学校即企业,课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开设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正是为实现该目标而采取的最重要的培养手段。
毕业设计是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培养学生工程理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计划中最后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从事设计工作的初步尝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来研究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考察、立题、收集资料和设计方案等一系列过程,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考核教学水平,这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设计是反映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考核,是“校企合一”的一个最重要反映。它与高校毕业设计截然不同,高校毕业设计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理论水平,反映的是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知识的理论应用;职业学校毕业设计反映的是学生实际操作水平,重点在于学生的制作成品(产品).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从2002年开始推行毕业设计,是职业学校中开展毕业设计最早的院校之一,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历年来获奖无数,也为本教材的编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学校就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应当根据社会要求改革课程。就业方式的转变和就业环境中的激烈竞争,要求着重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毕业设计是综合性最强的全面训练,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验证环节。目前,职业学校毕业设计没有专门的教材和标准化的指导,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目的、过程和实施了解不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书的目标就是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指导教师应该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课改方案为契机,以毕业设计改革为切入点,在毕业设计的立题和毕业设计要求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进行多方位把关,保证毕业设计按时完成。
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在书中编写了大量的实际操作内容,希望读者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尽快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作为真正工程设计和科研的开端。
本书精选了近几年来师生实际毕业设计的多个完整的经典案例,汇聚了教学和科研的结晶,主要收录了机械电工(电梯)类、数控模具类、汽车维修类、计算机类、物流类、电子商务类等专业的毕业设计与论文案例,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以进一步说明毕业设计与论文的写作、制作过程和特点,指导全面,从选题、开题、设计、制作到答辩和存档,从系统设计到元件选取、部件安装、设备调试,都有详细的引导;注重实用,主要传授经验、技术和设计方法,对答辩、制作的应对措施一步到位,经验和技巧系作者多年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和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的精华沉淀;操作性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应读者边看书边操作的需要,便于自学。
相信通过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述,一定会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提供实用、有益的帮助。同时,希望也能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资料。为此,将本书介绍的各毕业设计实例的部分实物图片(或软件、程序、系统)、制作图样、答辩PPT等收录于本书的配套光盘中,同时还收录了部分创新大赛、作品展示的视频介绍。由于毕业设计实例非常多、容量大,对于一些未能收录于本书配套光盘中的内容将放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网站上供读者下载,敬请留意。
本书所涉及的专业大类有限,尚不能包含目前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所有学科,诚挚欢迎广大职业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大类的素材,推荐更多、更好的毕业设计实例和点评,以便将来在本书修订时编入其中。
本书由张富建、叶汉辉主编。本书配套光盘中的作品视频由张富建、徐志良等拍摄,创新设计大赛现场视频由孙中军、苏季远拍摄,视频配音由李叶负责;全部视频由张富建负责编辑和后期制作。毕业设计“案例介绍”部分由赖圣君、张志雄、邹仁、李艳红、王宴珑、梁达志、黄智亮、卢静霞、郑耀显、何俊毅、尹向阳、林少宏、李诗艮、刘爱初、梁文远、余伟正、谢藜、高舢、喻红兰、张建中、区信文、唐晔、卢燕玲、梁永波、潘鸿、徐志良、钱子鹏等老师整理。本书参考了他们的部分教学成果、设计成果和科研成果。他们长期从事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着丰富的指导毕业设计的实践经验。
本书由从事“校企合一”研究的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院长张可安和一直从事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并多次担任创新设计大赛评委的郭英明审定。在本书编写、审定过程中,编者同事与好友刘霞、张明、胡志坚、周海蔚、程豪华、王治平、谢苑玲、罗恒年、叶桂容、李权、李红强、郭秀明、庾其聪、黄军梅等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林晓群、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毕业设计提出人之一袁佳杰认真阅读了全稿,并且提出了宝贵建议;广州市型腔模具有限公司黄伟祥主任、广州市柴油机厂陈耀新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编者的毕业学生提供了部分毕业设计作品;广东工业大学广播台的学生为本书配套光盘的专业配音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尽管全体参编人员已尽心尽力,但也难免存在遗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时补充更正。
编 者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