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能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当今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之一就是人际沟通能力。“现在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2008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的发言)
的确如专家所言,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差已经影响到其就业乃至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这也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不甚满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已成当务之急。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人际沟通,和谐社会要求人际交流,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艺术应用水平,我们不揣浅薄编写了这本教材——《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
本教材作为反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最新理念的新型实用教材,是任务驱动型的高职课程开发的一次有益尝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它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通过对任务的完成,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鉴于以上“任务驱动”的教学创新理念,我们以实际工作和职业能力作为圈定教材范围的标准,设计了“人际沟通和语言艺术”的相关教学任务。每个任务以案例导入,本着“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先总体阐述完成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等“基本知识”,期间加入“相关链接”,以生动有趣的鲜活实例阐释理论,这样便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方法,为下一步操作训练做准备。每个任务后附有“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等项内容:“案例分析”和“操作训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设计教学情境以及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不断提高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自主学习”包括案例分析、自我操作练习等各类题型,方便实用,目的是让学生课后深化对人际沟通和语言艺术的把握,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拓展阅读”列举了精选的与本任务相关的文献和网址,以方便学生课后的自学和能力拓展。
本书由张岩松、孟顺英、樊桂林任主编,董丽萍、李新宇、郑瑞新任副主编。具体分工为:张岩松负责全书体例和框架设计,并编写了任务12;孟顺英编写了任务4和任务6;樊桂林编写了绪论、任务1和任务9;董丽萍编写了任务3;李新宇编写了任务8;郑瑞新编写了任务10和任务11;高琳编写了任务2、任务5和任务7。包红君、张昀、王海鉴、刘桂华、徐东闽、齐迹、佟昌杰、王洪亮、于凯、房红怡、李健、黄岚、刘晶、刘晓燕、蔡颖颖、马乐、穆秀英等完成了本书部分内容的编写、资料收集、文字录入和图片制作等工作,孟顺英进行了全书的文字校对与统稿工作。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沟通课程教材,还可作为各行业人员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自我训练手册,它也是各类企业进行相关岗位培训的创新型教材。本教材克服了传统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普及、轻操作”的缺点,相信它必将受到广大师生和相关人员的欢迎。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书籍、报刊文献和网络资料,吸收了国内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尝试之作,对书中的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