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列宁曾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身处百年难遇的金融风暴之中,我们不得不想起80年前同样是始发于美国的那场名曰“大萧条”的经济危机。也许,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金融就再也不能独立于经济,金融泡沫的破裂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萧条,经验证实过的真理哪怕再多讲一句都可谓矫情。

历史之所以会重复,就是因为人类在周而复始地背叛历史、背叛自己。为什么选择背叛,这不是一个价值观选择的问题,而是人类贪婪的本性在制度约束不足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放纵。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而冲动的背后往往是难以自持的诱惑,魔鬼正是隐藏在这种诱惑之中。

作为全球的经济巨擘,美国从二战后就一直扮演着世界经济掌舵人的角色。如果把全球经济比作一场游戏,那么美国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如此,纵使存在着博弈力量,但只要经济前进之舵仍然在美国手里,世界仍难偏离美国指定的航向。

此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之所以造成如此大规模与程度的经济衰退,正是由于全球经济已被美国带进了一个错误的航向,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因此谁都不能独善其身。网络技术泡沫的破灭加之“9·11”恐怖袭击事件一举将美国拖入了经济萎靡的泥潭,民选政府最大的软肋——“民意不可违”成为经济舵手迷失航向的主要原因。

在没有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强劲增长的时期,在新兴经济体十几亿人一举进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时期,美国陷入了彷徨,而正是这种彷徨引起了冲动,金融与资产的泡沫成为致命的诱惑,而魔鬼正隐藏在这巨大的泡沫之中。

没有货币的参与,泡沫是不可能被吹起来的。在资产膨胀的刺激下,美国民众逐渐由保守转为疯狂,强大的财富效应带来的是无约束的消费,疯狂的消费带来的是巨额的债务,而中国不经意间成为了美国全体国民最大的债主。

中国有句俗语:“欠债还钱。”但这个规矩在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也许并不适用。不仅如此,货币作为一种不以任何实物资产为保障的信用,其价值与使用范围都不是债权人所能主导的,而中国手里上万亿美元的货币资产却是中国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用实实在在的产出换来的。

次贷危机经过许久的酝酿终于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暴,它就像一枚金融核弹头,来得突然,来得猛烈,来得令人震撼,以至于直到今天,人们才能真正镇定下来去反思这场危机,反思危机的缘由,反思制度的缺陷,反思人类灵魂深处的黑暗。

金融危机不仅震撼了美国人,也警醒了中国人。铁一样的事实让中国人明白:中国仍然在强权者制定的游戏规则里生存,中国劳动人民仍在承受着强权者的盘剥与压榨,我们要摆脱这种状况仍需要与之进行艰苦卓绝的博弈与斗争,而智慧与勇气则是我们的资本。面对危机四伏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国只有背水一战,全力自救,奋起图强。“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国要发展、要崛起,就必须立足于长远,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观察与思考,并梳理出一条符合中国发展规律的改革与转型之路,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基于这样的动机,《自救图强》一书分为上篇“地球村的冷雨夜”(描述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造成的冲击,以及各国所采取的救市措施和实施效果)、中篇“生死转型”(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型进行分析和梳理)和下篇“金融崛起”(分析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脉络,以及人民币在“后危机时代”的生存和崛起之道)。全书共十二章,通过对中国的转型轨迹、经济危机中的“自救”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寻求中国在本轮全球经济衰退中先一步开始复苏的根本原因,并对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崛起前景进行展望。

根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2009年全年GDP比上年增长8.7%,完美地完成了“保八”任务。基于中国在经济危机后的稳健复苏,日本官方发布报告称,“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超过预期、日本经济继续恶化,日本将结束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位置,中国GDP将在2009年或2010年超过日本”,华尔街日报也称中国是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在外国媒体对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实力赞誉有加的时候,中国反而应该冷静下来,理智地分析现在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的经济现状,正视这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所隐藏的问题。

从GDP与中国人口数量的对比来看,中国按照经济总量在世界市场上的排名并不能说明问题。中国的基本国情依然是“人口多、底子薄、相对资源少、贫困人口多”;从我国目前的增长模式来看,经济危机后的经济恢复主要依靠经济刺激计划所带来的投资猛增,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型还处于初级阶段。当经济刺激计划渐渐撤出的时候,我国国内需求能否被这一轮大规模的刺激持续拉升,还是一个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转型都仍在进行当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转型过程极有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带来影响;此外,中国还需要为避免通胀、遏制资产泡沫做出努力。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在崛起之路上也并不一定会一帆风顺,近来中国与某些国家频发的贸易战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另外,西方国家在政治、文化方面对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干涉也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障碍。

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对中国经济进行评价时认为,中国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事实上,中国经济的确面临很多严重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一个正视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政府,以及较高的储蓄作为对政策实施的支持。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救”、在“后危机时代”的“图强”,为世界市场的主流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中国模式的阶段性胜利为中国的崛起开拓了足够大的舞台,而此后中国的发展,则要依赖中国政府对经济形势的掌控能力、对国际关系甚或国际市场博弈的处理技巧以及全世界人民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中国有自己的问题,但中国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实力,这就是中国能够在危机中为世界带来希望,也是我们对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崛起抱有足够信心的原因。

王俊峰  于清华园

201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