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只是过眼云烟,更是一面能反射未来的镜子。芸芸众生,世事百态都能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找到自己的原形。君王与奴隶、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萧条……人类只是在不断地演绎着自己的历史而已。
历史从来都不是平静的,虽然人类尚未经历过那种能让大多物种瞬间灭绝的毁灭性灾难,但大大小小无数的灾难让历史的长河充满了蜿蜒曲折。自然灾害固然可怕,但战争对人类来说,其破坏性似乎从来都要比自然灾害大得多。到了现代,金融危机已经成了除战争之外唯一能让人谈之色变的事件,人们对金融危机的恐惧并不亚于对战争的恐惧,金融危机造成的灾难更不是一次地震、一次海啸所能比拟的。
2006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各国经济专家在做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时普遍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大家讨论的焦点问题还是美国消费中国生产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究竟是否合理。只有索罗斯这种资本大鳄依旧在各种场合不断声称全球将爆发金融危机。由于之前几年索罗斯一直在给大家讲述“狼来了”的故事,但全球经济一直增长强劲,所以没有人在乎他的看法。但2007年“狼”真的来了,而且来势异常凶猛,迅速蔓延至全球各个国家,使各国政府重新认识了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和自身经济发展战略,也给普通民众的消费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只“狼”就是次贷危机。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发行商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宣布裁减54%的员工,这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紧接着,华尔街各大投行不断爆出创纪录的巨额亏损,功勋CEO们纷纷引咎辞职,并同时大幅裁减员工,美国股市因此全面下挫,投资者纷纷撤离资本市场,使得美国工业界面临融资困难的难题。次贷相关产品的市值暴跌,使得持有这些金融产品的各国金融机构均遭受重大损失,并引发了全球投资者的恐慌。为了应对全球流动性紧缩和经济增长减缓,各国政府央行不断注资救市,纷纷出台了各种经济刺激计划,一系列事件就此拉开了序幕,如暴风骤雨般向人们袭来。
短短半年间,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华尔街风雨飘摇。数家投行轰然倒下,贝尔斯登改换门庭,雷曼兄弟惨遭破产,美林证券无奈出售,摩根斯坦利、高盛虽然幸存,但也不得不通过改制来躲避次贷梦魇。华尔街投行在“黑色九月”中全军覆灭,从此,华尔街的独立投行彻底消亡,以后均要接受美联储的严格监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和全美最大的两家房地产证券化公司房地美、房利美也无法逃脱破产的悲惨命运,一直在政府的救助下苟延残喘。美国经济转眼掉头直下,房地产业愈发萧条,银行业步履维艰,零售业不断萎缩,汽车制造业也一直在破产边缘挣扎。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的失业率还在不断攀升,这将难免会引起更大的住房贷款违约,谁也无法预测美国经济何时才能见底。
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让全世界在短时间内迅速陷入了难以承受的衰退泥潭,黑暗和恐惧笼罩着全球,人类前途未卜。在此期间,金融界开始研究如何“去杠杆化”,工商界开始研究如何“去库存化”,学术界开始探讨萧条经济学,普通民众则已经开始关注20世纪大萧条时期的各种回忆录。一切看上去都糟糕得不能再糟糕。
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各个市场金融风险的共振。由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同时变化,使得市场流动性急剧丧失,不仅涉及到与CDO和CDS直接有关的债券市场,也涉及到受投资者调整资产组合影响的股票市场,使得全球股市不断下跌。次贷危机也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在国际商品市场上,油价、粮价一路上涨,屡创历史新高。这种原材料价格上升引发的通货膨胀也传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金砖四国通货膨胀问题尤为严重,使各国经济均面临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风险(如图0-1所示)。
图0-1 次贷危机肆虐全球
美国房价下跌理应是房地产业自然周期调整的普遍现象,为何能在全球引发如此强烈的金融风暴?华尔街又如何玩火自焚?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究竟是否有利于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本书在第四章将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探讨。
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开展了各项救助行动,如降息、注资、国有化等各种政策。有些政策完全违背了古典经济学的宗旨,所以这些政策在出台过程中充满了争议。期间还闹出了AIG高薪风波,使得华尔街彻底名誉扫地。在次贷危机向全球的蔓延过程中,各国央行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联合救援行动,以求最大程度地降低次贷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力。在救援的过程中,各国政府为了争取在未来重建的金融新秩序中谋得一个有利位置而展开了新一轮的博弈。本书对这些救市行动和期间发生的故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似乎是为了给那些忘记历史的人一次当头棒喝,在人类刚迈进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让全人类承受了一次“百年一遇”的折磨。是执迷不悟,还是痛定思痛?人类面临着黑暗与光明的抉择。
同战争一样,金融危机属于人类自己给自己制造的灾难。虽然战争不是总会催生新的制度,但新制度、新社会大多都是要经过战争的洗礼才能够产生。金融危机虽然也不总是为新的货币金融制度开路,但新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诞生还是要通过金融危机替它荡涤旧有的藩篱。
1939年9月,纳粹第三帝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当时人们并不会料到,这次战争会成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多、损失最惨重的灾难性事件,更不会料到,整个欧洲都会在这次战争中承受血与火的洗礼并伤筋动骨、元气大伤,以至于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援助才能渡过战后危机。欧洲大陆的没落和大英帝国的衰落成就了新一代的世界霸主——美国。
在战争中靠出口军火和军需品大发其财的美国,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仍然不忘为日后的横征暴敛打基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取代金本位制作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理所当然成了全世界唯一的“霸权货币”。石油、金属、矿产、粮食等在内的全世界大多数贸易产品在交易时都用美元计价并结算,再加上与黄金的直系关系,美元成了“美金”,美元成了全世界的基础货币和储备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彻底摆脱了黄金的束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掠夺性质的霸权货币。在新的以美元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全世界的资源都成了被掠夺的对象,劳动力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及其他一切能以货币标价的资源都在美元本位的阴影下,悄无声息地被深不可测的资本集团所吞噬。
可怜的美国民众以及无辜的其他国家人民用泪水和汗水创造的财富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被垄断金融资本利用通货膨胀所剥夺和利用。在禁不住诱惑而进行毫无理性的泡沫投机时,大量的财富更是可以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一切都是拜金融资本一手策划的“货币战争”所赐。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金融资本搬石头最终砸了自己的脚。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虚假繁荣背后的一切阴谋和丑恶都暴露在阳光之下,数以万亿计的地下资本散发着腐尸般的霉味被蒸发到了空气中,被蒙在鼓中的人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存在致命缺陷的国际金融体系终于成了千夫所指,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就像熊熊燃烧的地火正在寻找喷发的裂缝,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正在积攒着撕开旧有藩篱的力量,全世界正在寻找着光明的未来。
“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回,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轮回是佛教对人的生命之旅的总结,其中蕴含了平等、因果,乃至生死大义。而在经济世界里,尽管其中充斥的巧妙的投机手段、现代化的计算机交易系统和花样百出、巧立名目的金融衍生品,看似与传统佛教毫不相关,事实上却也在实践着佛教的“轮回”理念。
从人类经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自市场形成的那一天起,个体和组织便踏入了经济周期的轮回之幕。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6世纪的荷兰,这个“第一次”缘起于郁金香引起的一场投机狂潮。当郁金香的价格泡沫终于崩裂,很多荷兰人的财富随着泡沫的消逝也在一夜之间化为无形,他们手中握有的金钱和那些一夜暴富的美梦都已不在。然而荷兰并未因此变得一无所有,他们对于市场的操纵能力被顽固地封存在了他们的血液中,并随着这些荷兰商人飘扬过海,在纽约这块殖民地上发扬光大——即便在17世纪荷兰被迫将“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拱手让于英国,他们对于股市的操纵技术和投机热情也没有丝毫的衰减,反而愈演愈烈。
345年后,新阿姆斯特丹变成了世界的金融中心——纽约,拆掉了防卫墙才修建而成的华尔街则成为了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的经济体运行的心脏。然而这颗聚集了全球金融命脉的心脏却在2008年因次贷之痛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动荡。
几百年来,尽管人类已经经历过了数不清的大小经济危机,但每次经济危机却总能以一种“新鲜”又“似曾相识”的面孔出现。如前文所述,这次百年一遇的世纪危机对全球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并以铁一般冷酷的惨痛教训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在各国手忙脚乱地将大额的资金投入到国内以期救市的同时,国家领导者和经济专家必须花费并不比救市少的精力来对世界货币金融体系进行再次的修整甚至是完全的重估,否则,类似的灾难仍然会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世界的某地。
如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才能够避免因一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和部分机构的投机行为而令全球拥有外汇储备的国家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什么样的货币才有资格、有能力担当起国际储备货币这一重任,从而保证全球金融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完成后,其实施过程是否会遇到相关集团的阻碍?这些都是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际货币新秩序的建立是一次全球利益在制度上的重新分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国在这场战斗中的最终目标,不是寻求任何一个国家的胜利——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几乎不可能发生——而是要在争吵、磨合、争斗之中谋取一个阶段性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抑或制衡点的建立,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前景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科学、完善、健康、有效的金融体系能够让全球经济在经济周期的“轮回”中度过较长的繁荣时期和较短的衰退时期,并将经济危机对全球各国带来的伤害降至最小。那么,对于21世纪这些正在重建经济、艰难度过萧条时期的国家来说,他们是否能够打出漂亮的一仗?在金融海啸带给世界的改革契机面前,我们拭目 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