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是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编写的“新坐标国际贸易系列精品教材”中的一本。本书作者一直从事国际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总结丰富的教学资料、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同类优秀教材的经验,编写了这本教材。本书对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其应用与实践作了全面、系统的讲述,并将相关领域的新发展包括进来,以适应高等院校经济学类本科生及低年级研究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需要,亦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及社会读者阅读。

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系统性。本书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国际贸易纯理论、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作了清楚的阐述,并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学者及其观点加以归纳和介绍。例如,在讲解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及现代贸易理论的具体模型与观点前加入理论综述;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综述中,述及马歇尔、帕累托、巴罗内、哈伯勒、赫克歇尔、俄林六位学者及其理论观点。

第二,全面性。不仅教材总体框架涵盖的内容全面,而且对主要问题的阐述和分析也力求全面、深入。例如,在传统贸易理论部分,在讲述基本模型之后又介绍了模型的扩展。在分析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时,分为小国、大国,偏向进口竞争部门的增长、偏向出口部门的增长等情形分别加以讨论。对于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多数教材是以完全竞争的小国为例,而本书从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小国、大国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

第三,注意加入相关领域的新进展。例如,在对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模型的扩展中加入产品内分工的内容。产品内国际分工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新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成为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值得注意的动向,但是还没有反映到教科书中,而本书尝试加入这方面的内容。再如,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也是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动向,本书在有关跨国公司的章节中加入了公司内贸易的内容。

本书由胡昭玲教授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构思、总纂及修改工作。具体的编写分工情况如下:  第一至四章由胡昭玲编写; 第五、六、七、十一章由苏汾编写,第八、九、十二、十三章由张兵编写,

研究生宋广娜、吴婷婷、任希丽、李飞参加了这四章的资料搜集与初稿

的写作工作; 第十章由李慰编写; 苏汾参与了第十章的修改和参考文献的整理工作。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同仁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