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世间的问题,极复杂的事情都可以用极简单的事例来说明。哲学家罗尔斯的“分粥理论”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的。他们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制度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这说明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腐败。

  制度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挨饿,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制度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直接导致他自己的堕落和风气败坏。

  制度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制度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分粥理论告诉我们:制度至关重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制度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制度是什么?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制度是构建人类相互行为的人为设定的约束。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企业之中,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是相互牵制乃至相互冲突的。如果只有行为主体的功利性计算,就会出现好事没人做,坏事人人争先的结局。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持集体的生存和社会的秩序,人们无时不需要用制度去规范个体的行为。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又是什么?从上面的分粥过程来看,第五种分粥制度是好制度,其原因是它与前四个制度相比,显得既公平又有效。而前四个制度,要么是如第一和第三个制度,有效率而无公平;要么是如第四个制度,有公平而无效率;要么是如第二个制度,既无公平又无效率。由此可知,有效、公平就是好制度应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

  那么好的制度由何而来?

  故事中,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在尝试了制度一、制度二、制度三、制度四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好的制度五。一个重要前提,在于这是一个民主团体,他们对分粥中的不公平能够议论、表达不满,且对于如何改进能够发表意见、民主协商。试设想在一个权力集中的组织中,一个专权跋扈的领导者把握了绝对的权力,分粥者由他指定,不管粥分得多么不公平(当然决不会亏待有权者)也不准提意见,谁胆敢提意见就会遭到打击报复。这样,富有激励作用且公平高效的机制就永远不会产生,组织也可能长期锁定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中,忍受低效率和停滞。

  更根本、更基础的制约因素是体制。好的体制是好的机制产生的前提。实际上,在有缺陷的体制下,即使仿效先进体制建立好的机制,也往往不能得到有效遵循而在执行中走样。在企业中,这种体制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部门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在公司利益相关者中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公司具体管理、分配机制形成的背景平台。

  具体到信息化建设来说,制度也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不少单位拥有与其国际竞争对手一样的系统、软件,甚至技术和设备强于对方,所以单从技术的成熟性和先进性而言,整体应用水平不低,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对方做得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IT仅仅是个工具,并且这个工具并不是改善管理、业务流程、商业实践的万能工具,和其他工具一样,必须通过有效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而要想让IT得到有效应用,并让IT系统绩效最优,最根本的不取决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与否,而是由制度安排的优劣、治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的。这就引出一个IT治理的话题。

  对国内的企业来说,“IT治理”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对于什么是IT治理,什么样的治理才是最优的,如何构建最适合企业的IT治理机构,企业界已经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并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我国的IT治理与IT管控,也越来越受到包括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行业用户在内的各界的重视。但我们尴尬地发现,IT治理相关的理论总结却严重滞后,我们遍寻国内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没有发现一套完整、可行的IT治理理论体系,大家甚至对IT治理概念的理解也都迥然不同,急需要一本书总结、整理一套完整的IT治理体系,以指导实践,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本书构建了一套以企业架构为核心的IT治理体系,认为IT治理有十大基本流程体系,这十大流程体系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决策、激励、控制,这是IT治理的三大支柱。本书就围绕这三大支柱展开。本书共分为四篇13章。第一篇构建IT治理的基本框架,包括3章:其中第1章介绍IT治理的基本概念,为全书奠定一个理论基础;第2章介绍目前国际上主流的IT治理标准和最佳实践;第3章是本书的总括,整理了IT治理的整体框架。第二篇是决策,包括第4、5两章:第4章介绍了基于企业架构的IT决策体系;第5章介绍了IT投资决策的基本流程与制度。第三篇是激励,包括第6、7两章:第6章论述了IT部门的模式;第7章是IT绩效评估与IT人员的激励。第四篇是控制,包括8~13共6章,依次介绍IT内部控制、IT项目治理、IT运维治理、信息安全治理、IT供应商治理、信息系统审计等内容。这些内容共同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企业实际需求的IT治理框架和内容体系。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业界的研究成果,虽然书后已经列出很多,但仍难免遗漏,在此,我们对这些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要说的是,由于IT治理在国内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再加上我们的能力和时间所限,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希望这块“石”能引出您的“玉”。我们的电子邮箱是:itgov2009@163.com,期待您的来信。

     

  编  著  者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