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C·范德针对心理学研究说过,“所谓科学教育和技术训练的基本差别,在于技术训练是告知一个学科已有的知识,是为了知识的应用,相反地,科学教育不仅教授已有的知识,还(更为重要)教授如何去发现未知的东西”,其实这段话对于Photoshop的教学来说,也不无启发。

软件公司不断在全球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新品推介,大家也不断在追逐着频繁升级的软件新版本的脚步,很容易令人沉迷于层出不穷的特技与功能之中。而实际上,在数字图像这种由技术推动的艺术形式中,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众多的教程对人们进行强化技术训练的同时,也应该尝试以一种科学教育的态度,鼓励学生通过软件去发现一些未知的东西。

例如,英国的Nik Ainley是这两年非常有名的年轻数码艺术家,他自学软件进行创作,自称在创作时95%的情况下都会用到Photoshop,“我通常在Photoshop里进行极速的构思和创作”,他认为数码图像作品,重要的是有数码艺术元素,而不仅仅是借助数码软件进行创作——许多年轻的数码艺术家都有此共识,然而有一个学生在看了国外大量数字图像设计作品后疑惑地问:“为什么他们能以这样的思路应用软件来创作?这些作品让我感觉到一种距离感。”

距离感是并不简单的一个问题,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和学习软件,因此本书在“软件基础”(前9章)之后,尝试以图像设计中的创新风格(如混合媒介、光的创造、新材质的生成、戏剧化色彩、写实效果等)为主线,在每章进入设计案例之前,应用一定篇幅讲解Photoshop图像设计的特定风格及设计思维,追溯其源,希望能以此缩减令大家感到困惑的“距离感”,期望将一种“技术美学”和强烈的时代设计观念渗透到软件教学中,引导读者在学习软件的同时体会到全新创作思路的诞生,尝试在一本软件讲解的书籍中体现出一些图像视觉艺术领域的时代精神。

同时,本书也是国家教育部IT&AT项目的系列教材之一,ITAT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会操作,更重要的是使观念处于一种更加开放与真实的状态”。这是软件教育的一种总体趋势,培养对图像艺术的敏感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比起单纯地学习软件技术,更为重要。实际上,如果人们不单纯地把软件看作是一种工具,一种类型的软件其实是一种新的视觉表现语言。Photoshop是个创造潜力无限的软件,利用它创造出真实世界中不存在但却值得欣赏的概念空间,不断为这样一个庸庸碌碌、司空见惯的世界提供不同凡响的视觉经验,从而将人们从习惯的现实中惊醒——这才是人们应用软件的根本原因。

参编人员还有:尹棣楠、李斯婧、谢菁、钱凯、余金钊、唐琳娜、左恩媛、马虹、章建、李欣、封昕涛、周杰、卢惠、马莎、薛昊等,在此向他们为本书提供的帮助与支持表示感谢。

由于篇幅、时间和作者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本书在讲解软件基础之外,只对数字图像创新设计进行了粗略的探讨,涉及数码艺术方面更多的内容还有待于今后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在此也敬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编  者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