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对汽车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及汽车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要求,紧密围绕汽车行业对人才的能力结构和水平要求的特点,以近年来汽车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基础,针对传统教材内容存在的不足以及汽车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需要,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汽车材料》、《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与技术测量》等7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重构为《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内容,遵循“必需、适度、够用”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将教学内容项目化,通过活动引导,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
按照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要求,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基本、综合、特色”技能教育平台的课程体系中,《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属于“专业基本技能教育平台”的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学习领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与汽车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也是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阶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性训练,实现学生因完成汽车机械基本维修工作任务而具备的职业能力目标,即以下三个方面。
(1) 职业技术能力目标
① 能够正确判断、选用汽车常用机械机构。
② 能正确使用机械手册(标准),进行汽车常用零部件选用、组合拆装和调试。
③ 使学生能够初步安全操作各种常用机械加工设备,正确使用常用维修工具、量具进行汽车维护生产。
④ 初步掌握汽车修理基础技能。
(2) 知识能力目标
① 认识汽车机械的组成,掌握汽车机械机构传动特性,能够进行汽车机械机构受力分析及简单计算。
② 能够根据汽车轴系零部件的功用、类型、结构、受力、失效形式、材料及应用、公差与技术测量、工艺、规范或标准等知识进行零部件的选用。
③ 能够初步根据汽车典型液压、液力元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技术分析、典型液压系统分析等知识进行汽车液压系统分析和选用。
④ 能够使用汽车修理基础操作要领、机加工和钳工等基本知识进行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而且能进行职业延展和职业迁移。
(3) 职业素质能力目标
① 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即掌握获取汽车相关信息、将汽车复杂结构简单化、应用和分析标准零部件等方法; 触类旁通,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能力。
② 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即适应新环境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安全操作意识、环境和品质管理意识。
③ 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即学习中能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 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案和途径等方面的能力等。
本课程内容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是以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分析能力分解确定课程结构,针对汽车机械维修工作选取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汽车(机械)的组成及传动路线为主线,选用汽车动力、传动、行驶和控制装置的典型机构或装置为载体,设计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分析、汽车动力装置机构分析与应用、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失效认识与分析、汽车行驶装置承载能力分析及汽车控制装置分析与应用5个情景单元; 以学生认识汽车结构实训项目为引导,开展自主学习,培养职业技能; 以汽车结构(构造)的典型机构或装置为载体,组织教学过程。形成了“工作任务驱动,结构认识导入,项目教学引领,理论实践结合,过程评价考核,能力逐步提升”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本教材主要特点: 顺应教学新模式,突出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注重能力培养。全书共分5个情景单元、9个项目、18个项目活动,选取汽车典型传动方式、机构、零部件为实例,与汽车工程应用密切结合,旨在引导学生对汽车机械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侧重于为学生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也为相关“汽车维护”、后续“专业综合技能、专业特色技能”课程的学习及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材对汽车机械方面的一般知识作一较系统的介绍,并不要求读者通过本书能具备进行复杂设计、计算的能力。但是,本书在内容和练习编排上又具有一定的深、广度,以使读者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学习本课程要综合运用高等数学、机械制图、计算机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应当注意理论、经验与实验三者并重。本课程在汽车相关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涵盖了学生必备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本书由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卢晓春、谢少芳主编,王力夫、陈连云任副主编。
本书由华南农业大学郭继崇教授主审,在此深表感谢。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资料和文献,在此,对原作者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在编写过程中,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更正。
编者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