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立体构成源于包豪斯开设的一门设计基础课,基础课的目的在于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和学习造型规律来启发学生对设计的潜在想象力和才能,培养设计的基本立体造型能力。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高校对其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宗”是指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和核心,仍然以三维造型和形态的空间表现为主要研究对象,“万变”指的是现在构成原理的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展,因此,研究内容也需要深化,教学手段也应该多元化。我们研究空间形态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和积累艺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视觉语言体系——三维视觉语言,这个语言是表达自我设计意图的重要语素,也是专业造型设计的物质媒介。
(1)准确地理解“构成”的含义是这门课程首先应该重视的。
很多高等艺术学院的立体构成的授课内容就是完成几个点、线、面、体的构成作业而已,多是以手工折纸操作为主导,在教师的灌输要求之下,学生集体统一去折一个球体或切割一个柱体,或是线的组合、方块的组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在这种框架的规定之下做好这些练习,没有过多地思考和发挥想象。并没有把构成与设计的关系真正作为教学重点讲授,因此很多学生草率学完这门课,不能把这门课的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联系起来,更谈不上今后在设计中的应用了。
设计意识决定了设计成果,完善的意识形态能够指引出有价值的设计,而仅仅只会填充式的名词解释的理论体系,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壤,很难孕育出丰收的设计果实。构成原理是可循环、可繁衍的再生资源,与设计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引导、生生不息,这些原理应该融入设计中娓娓道来。把“立体构成”课程提升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高度,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深刻理解设计与构成的关系、构成的视觉语言等设计要素,建立宏观的理论构架,与之后的专业课程前后连贯,发挥引导性的作用。
(2)从手工制作作品到与计算机交流,计算机辅助设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一个设计原理需要大量甚至是海量的实践作为支撑。在量化训练中,对构成原理的实践不断地比较、分析、否定、抛弃、提炼、修正、完善,这些反复而又智能的活动,仅仅通过手工的学习方式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量化到质变的效果。与计算机“交流”设计知识,就是让计算机以最快速的方式表达出我们多样的构思,让我们更关注思维的提升和想法的凝练,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构成训练中,有时需要快速推出一个精确比例尺寸的设计方案,或者需要对某一元素随意拉伸、旋转、缩放、扭曲、突变,手工操作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软件操作学习来支持我们的认知和创造过程,“计算机绘图员”能够让我们在操作中探索并记录构成中的各种可能,用大量的实验和尝试体会原理,帮助学生不断解析、整理、优化想法,使理论原理活灵活现。原理骨架配以量化试验,设计想法才能变成一个丰富的活性载体。
学生手工制作的构成作品因受到加工工具的限制,在材料的选择上十分局限,对于一些专业设计中常涉及的材料很难触碰,如金属类、有机玻璃类等,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工具的缺乏,加工十分粗糙,很难有精致的工艺来表达构思。三维软件有专业的材质库,能够轻易将任何材质快速地赋予设计作品上,并且可以多种材质同时看效果,即可输出“白模”(没有任何材质)的形态,又可以输出有赋予了材质的设计成品图,解决了课程中材料单一、加工不细的问题。还避免了课程结束后留下一堆不能长时间保存的手工模型,造成资源浪费。所有的造型可以用电子文件的形式长期保留,并为以后专业设计留下一些形态设计的资料。
现代很多设计就是靠不同的光照效果来表达意图的,光影与形态设计密切相关。在形态构成的光影训练中,手工制作比计算机设计也要逊色很多。由于光照仪器的缺乏,学生完成实物制作后,无法按照自己的设计意愿达到很好的光照效果,有些光影构成的特殊练习根本无法实施。很多构成在教材上也只能靠赏析的方式观摩学习。三维软件中有模拟实时的灯光效果,各种光源应有尽有,如点光源、面光源、全局光、天光、光度学灯光、反光板等,因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习形态设计的光影要素,可以安排大量的实践练习,大胆尝试形态在不同光线下的效果来表达设计构思。
(3)知行合一,认识实践齐头并进。
认识和实践是设计的两只脚,无论你先迈哪只脚,如果另一只脚没有跟上都将寸步 难行。
从自然和优秀设计实例中积累的间接经验和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设计中的问题,使学生对训练的内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看得越多,想法就越多,就能多思考出设计方案,从而去粗取精,加强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加速消化所学的知识内容。在研究和理解构成原理时,对于参考资料,采用“精读”和“泛读”两种学习方式。“精读”就是全方位立体式地研究和分析,对其内部结构、大小、比例、色彩、空间组合关系、设计手法、材料、光影等各个设计因素透彻地解读。“泛读”是指浏览式的略读,给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来个地毯式地轰炸,浏览大量的图片开阔视野,触动设计神经,养成设计师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强调“学”与“思”,科学的、符合人文环境的教学思路及设计观念是培养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关键。通过加强立体构成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深入研究空间形态的构成,学会应用三维视觉语言表达设计,提高对美的认识,创造出“和谐”的视觉形态和空间。
本书汇集了华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集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厦门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教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设计实践的体会,衷心感谢林家阳、朱明健、周艳、周雅铭、冯守哲、罗雪、王洪波、石虹、黄朝阳等老师以及华侨大学的各位同仁。
本书得到了如下资助:华侨大学教材建设基金;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规划课题(FJ10-047)——“三维造型基础”课程创新理论及实践研究;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规划课题(FJ10-403)——高校本科数学工程动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与研究;华侨大学校级课题(10HZR16);华侨大学校级课题(09HZR05)。
书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
2011年3月
??
??
??
??
立体构成 空间形态构成
空间形成构成概论
IV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