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被誉为印度的“诗圣”。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诞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印度地方宗教领袖。受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泰戈尔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对写作的兴趣,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4岁发表了第一首诗《给印度教徒庙会》。泰戈尔靠家庭教育和自学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1878年,泰戈尔赴英国学习法律,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并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之后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他一生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其中,代表作诗集有:《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流萤集》、《园丁集》、《边缘集》等;短篇小说有:《还债》、《喀布尔人》、《弃绝》、《是活着,还是死了?》、《从前有一位国王》、《饥饿的石头》等;中、长篇小说有:《四个人》、《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剧作有:《顽固堡垒》、《摩克多塔拉》、《人红夹竹桃》;散文有:《死亡的贸易》、《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泰戈尔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由他创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共创作了2000多幅画作,其中许多画作都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13年,泰戈尔因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意思,由103首诗歌组成,发表于1910年,是泰戈尔哲理诗集的杰出代表,对20世纪世界文坛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迄今被译成世界上40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泰戈尔是位世界级的文学巨匠,同时还是学识渊博的哲人、成就卓著的社会活动家、教育改革家。他与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并称为20世纪初印度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伟人。他一生所有的贡献,不但在印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自20世纪初以来,他的文学作品被译成世界上各种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时至今日,他的文学作品仍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品。
泰戈尔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最初是陈独秀的四首五言古体译文《赞歌》(选自《吉檀迦利》),之后是刘半农的白话译文(四首选自《新月集》),而第一部中文诗集则是西蒂译的《飞鸟集》。在今日之中国,泰戈尔的文学作品依然广受读者的欢迎,其作品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依然激励着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心灵。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并精选其13篇经典短篇小说,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的风格。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 助的。
本书主要内容由王勋、纪飞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赵雪、熊金玉、李丽秀、刘乃亚、熊红华、王婷婷、孟宪行、胡国平、李晓红、贡东兴、陈楠、邵舒丽、冯洁、王业伟、徐鑫、王晓旭、周丽萍、熊建国、徐平国、肖洁、王小红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