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16号文件,旨在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14号文件,提出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示范院校建设工程,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以推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开展示范院校建设工程三年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示范建设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想引领,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相关要素,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以及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建立等关键问题。

    作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借鉴德国、加拿大等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探索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需要设计和开发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发展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谁来培养人”、“靠什么条件培养人”和“如何评价人”等关键问题,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师资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以服务广东区域经济的通信企业为宗旨,以培养具有通信服务岗位职业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获得与职业工作和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创设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学习情境,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坚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获得职(专)业资格证书或达到职(专)业资格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课程体系设置与工作过程密切结合,以工作任务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包括工作过程知识(经验性知识)。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几个核心问题,明确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内容、方法与步骤,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同优化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了以职业性、实践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开放性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课程标准,它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师熟悉的教学大纲改用课程标准,反映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教学的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结构主要包括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定位与作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教学团队基本要求、实验实训条件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标准强调细化课程目标,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陈述包括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课程标准的这种框架,是经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及教师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反复研究所形成的,将课程目标、内容及要求、课程教学实施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内容,分别为探索篇、实践篇和案例篇。为了帮助读者理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过程和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书的上篇内容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出发,给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构成要素等内容,最后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逻辑关系。中篇内容汇编了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实施的条件、规范、流程与保障以及22门课程标准,下篇内容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传输线路与设备维护”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例,给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思路和方法,但这些实践仍然是探索性质的,目的是给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和借鉴,在于抛砖引玉,做更多有益的探索。

    在此,感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学锋教授的指导,以及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们的大力支持。

    在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编 者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