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订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简称《基本要求》) 。为了把《基本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了教材立项项目。

本书属于经济管理类计算机大公共课程教材,是200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立项教材,是与《大学计算机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基础》配套使用的辅助教材。除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计算机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基础》已出版外,还有《大学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即将出版。每本书均配有辅助教材,以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实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中心,着眼信息素养培养”的一种教育,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在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基本要求》中指出,文科计算机大公共课程可以由16个模块组成,按上述3种组合方式编写主教材。建议各专业的计算机大公共课程的总学时不少于144学时,可选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72学时)与《大学计算机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基础》 (72学时),或选用《大学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80学时)与《大学计算机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基础》 (72学时)来组织教学。

本书共分为3部分: 第1部分为内容提要与题解。内容包括覆盖主教材各章知识点的内容提要以及习题解答。习题中的选择题、填空题、思考题使读者对主教材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习题中的操作题或设计题能提高读者应用软件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能力。第2部分为课程设计指导。内容介绍了课程设计相关知识;安排了15个课程设计题目,包括问题描述、基本要求、测试数据、实现提示和问题拓展;给出了课程设计目的和完成课程设计参考步骤,旨在锻炼读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部分为综合测试。其中安排了覆盖主教材各章知识点的4套综合测试题以及参考答案。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程序设计题和操作题,以提高读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体系清晰、层次分明、题型丰富、内容翔实,通过这些习题、课程设计与综合测试可使读者对主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这本《大学计算机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基础--题解及课程设计指导》由冯俊主编并统稿。第1~10章、第18章、第19.1~19.9节及第20.1节由冯俊编写;第11~14章、第19.10~19.12节及第20.2节由董惠丽编写;第15章、第19.13节及第20.3节由任丽芳编写;第16章、第17章、第19.14~19.15节及第20.4节由张人上编写。

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至少应为6学分,课堂教学在54~72学时之间。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少应安排6个以上课程设计,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下思考作业时间和上机实践时间。上机时数、课下作业时数和课堂讲授时数的比例一般为0.5∶2∶1. 

本书凝结了作者们多年来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和“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的教学经验。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各级领导的支持。负责本书编辑工作的全体同仁,特别是责任编辑汪汉友同志,他们都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学科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书中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作 者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