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已成为我国21世纪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   长点。

  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的瓶颈制约问题越来越突出。2009年2月,国家审议并通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高等院校物流教育是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物流研究成果传播的有效方式,研究如何快速培养物流企业和市场营销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就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要求改革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物流实践教学环节,积累物流从业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需求的急剧萎缩和国内需求的增长乏力,使企业间的竞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了保持自身持久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注重上下游企业的稳定,将供应链竞争的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融合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新型交叉学科,本课程使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以实现商务活动和供应链活动中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位一体。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及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和供应链运作的基本业务流程,满足市场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

  本书根据目前高等院校物流工程与管理、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从物流工程与管理及相关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设置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知识结构,设计相关课程体系内容。本书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基本理论(方法)和相关的知识做了全面系统的讲解,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对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力求构建内容清晰实用而又具有开放性的逻辑体系。本书分13章,主要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关系入手,系统介绍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方法,具体阐述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概述、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及其合理化、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物流业务流程管理、供应链物流库存控制与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物流与供应链客户服务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绩效管理、绿色供应链等内容。通过国内外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介绍国内外典型企业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的应用,使读者认识和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知识。

  本书设计注重“厚基础”和“强实践”,以注重实用为原则,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结合,力图做到易学、易懂、易用。主要特色表现为,综合了国内外物流与供应链理论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知名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经验,围绕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应知和应会的核心内容,针对每章的具体内容与特点,配有本章知识架构、本章教学目标与要求,安排相应的引导案例、阅读资料,章末配有本章小结、关键术语、知识链接、练习题、实训课题、案例分析,以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和师生的互动性。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应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较好地将物流供应链理论及方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突出实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开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商管理硕士(MBA)、物流工程硕士学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参考教材,同时可作为各行业、各种不同层次的物流经理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阅读参考书。

  本书由长期从事物流学和供应链管理教学的高校教师编写,从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研究与提升的角度出发编著成书。本书主编及参编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课程教学环节及内容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安排与设计,是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项目科研与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书由吴健教授担任主编,林秋平任副主编。吴健教授对本书的框架结构、各章节的结构进行了总体策划,并对本书进行了编写、修改、统稿、定稿。本书编写分工为: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吴健编写第1、9、10、11(第1节)、12章,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林秋平编写第3、4、5、13章,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包晓英编写第7、8章,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李元辉编写第2、6章,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仲夏编写第11章的第2、3、4节。北京师范大学仲夏,成都理工大学杨明洋、孔大维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及电子课件的制作。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们对各位编辑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网站资料,在此,对各位专家、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