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向书本和向老师学习就像在乘马车旅行。——然而‘一个人只有在大路上时,马车才有用。当他到达大路终点时,就要下车了’。”① ——约翰内斯· 伊顿本书意在为那些即将或正在色彩视觉艺术之大路上旅行的人们提供马车,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学到有关色彩视觉艺术的知识与技能,最终达到在艺术设计中自由、豪放、流畅地应用色彩知识的目的。一、无处不在的色彩视觉艺术当呱呱落地的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时,首先看到的不是富有某种意义的事物,对于婴儿来说,色彩——那五颜六色的色彩才是最重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色彩是我们视觉感知的首选,它随处可见,只要是有光的地方,它就会出现。在生活中人们对于色彩的感知力是直接而快速的,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比拟的。任何时候,色彩总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中发挥着诱人的神奇魅力。翻开历史的画卷,对于色彩人类经历了从视觉的直观面对,逐渐到精神的满足,当我们的祖先还在用兽皮裹体之时,视觉上对于色彩的满足就已隐约出现。人们用他们在视觉上感到喜欢的视觉艺术色彩赭石色矿物颜料涂抹贝壳、兽牙以及石珠等,色彩在当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起到了满足或慰藉人们精神需求的作用。据有关文献记载,在“约70000年前——第二纪冰川期的后期,在亚洲、非洲、欧洲的相当范围内,居住着堪称现代人祖先的尼安德特人,若问这些尼安德特人和他们同时代的、被称为现代人祖先的人类相比有哪些不同,一般认为是他们的殡葬习惯。他们最早认识到用象征生命之血的红色涂在墓碑和遗体上,希望生命再生之时。”②人类的祖先以红色象征生命和希望,可见色彩在当时已起到了安抚心灵的精神作用。在旧石器时代的拉斯科洞穴中,人们发现了用黑色做轮廓、黄褐色做形体的穴顶壁画,画中一匹马与三头牛被当时的人们描绘得栩栩如生。当时的人们对色彩功能性的表述和今日的人们在精神审美情趣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可能是出于宗教习惯的巫术性目的。但在洞穴艺术中,色彩不单单是只为满足当时人们在视觉上的娱乐需求,从更深层次讲,在精神层面上,这些壁画为人们的狩猎、生存需求等方面起到的功利性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图0-1)图0-1 旧石器时代拉斯科穴顶壁画前言色彩通过视觉上不仅满足人们的感官,同时也填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一点在我国历代的着装色彩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如黄色始终是帝王家族的专用色彩,是权力的象征,而红与紫色则是权贵们的服色。以汉王朝而论,色彩在政治功利上由统治者用法令形式推行、体现,统治者不但规定了各个阶层的穿着色彩,还用特定的服装配色体现人们的社会地位。如规定了以冠帽种类和印绶的颜色作为区分官阶等级的依据。在我国的唐代还采用袍衫颜色区分官员等级,规定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以外,平民百姓是不可以赤黄为衣的。在清代黄色至高无上,已成为大众的共识,要是皇帝能赐予黄马褂在当时是最大的恩宠和荣誉。在西方社会,象征纯洁的白色,是基督升天时用的颜色;而受难日的礼拜色是黑色,是教会的代表色;代表救世主的象征色是绿色,是基督教会的专用色,是显圣节穿着的颜色;红色是圣母、圣父、圣子的宗教服色,是圣灵降临节的服色。象征着世俗力量与宗教精神力量的结合色是高贵的紫红色。在罗马帝国就曾用法令规定紫色和白色的使用范围,紫色在习惯上代表统治阶级意识,如哲学家服装色是紫色;在共和时代末期的罗马,服饰以白、灰为主体,贵族使用黄色以及浅褐色与黑色。神学家的服装色是黑色;占卜者服装色为白色;医生服装色是绿色;平民阶层服装用土色或织物的本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色彩视觉观有了新的认识与感受,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个性、时尚、自我的色彩组合,已完全摆脱封建贵族及教会束缚,服装的着色不再出现视觉上严格的等级观念,色彩组合美、流行美,已成为社会文明和人们视觉审美享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利用色彩视觉审美来享受生活中衣、食、住、行,体现个人的品味和修养,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的世界是色彩视觉艺术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