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是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该课程不但是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而且是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全国外销员资格考试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受到广泛的重视。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不断的
发展和完善,中国的贸易政策全面向市场经济和WTO的国际通行规则靠拢,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改革和政策的调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作者在2005年编写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版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而编写的。第一版编写后至今已经过了5年,5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入世的过渡期已经基本结束,贸易政策进一步向自由化发展; 中国的关税与非关税逐步降低与规范; 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完成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签署了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使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在后危机时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峰期,为此中国正在考虑如何转变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使中国从一般的贸易大国真正成为一个贸易强国。所以本书作者又认真进行第二版的编写,在第二版中对全书结构和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并在统计数据和资料上尽量补充最新的内容,其中大多数数据是援引2008年和2009年的资料。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设置的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中国对外贸易”属于部门经济学范畴,该课程在
总结我国多年来对外贸易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和科学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框架。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论和方法论为武器,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实践和基本知识。这一特殊任务决定了这门课程所特有的宏观性、政策性和发展性。所谓宏观性,即主要从宏观性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在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 所谓政策性,即主要介绍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的制定及依据; 所谓发展性,则重点考察在中国内外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其理论和政策也应该适应新的形势而相应地变化与发展,正因为这门课程
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由于以上特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科书的选择与编写都大大难于其他课程。我们此次编写的教
材中尽量介绍2005年以后最新的中国贸易政策,如中国最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进出口经营者在新的法律里进一步扩展到个人; 加入WTO以后中国新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等; 市场准入方面中国的关税大幅度削减和大多数非关税政策的取消; 世界性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贸易促进政策等,都对中国的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资料和数据上我们在编写新教
材时也都引用了最新的统计数据,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在2008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超过2.5万亿美元,在全世界贸易大国中首次超过日本,进入前三位,危机后2009年中国的出口贸易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从商品结构和竞争力来分析,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今后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尽管我们在此次编写工作中努力为读者推出一本时效性更强的全新的教材,但是仍然会出现内容滞后性的类似问题,所以我们希望读者以本书为教材进行教
和学时,必须把本书因时间因素无法反映的最新的方针政策在课堂上予以介绍,并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我们在重新编写本教材时吸收了近几年来有关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并将原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
2007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外贸易”的范畴由传统的货物进出口贸易扩展到国际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这就是现代的“大经贸”概念。为此我们在本书中增加了“中国的国际服务贸易”、“中国的技术贸易”和“中国的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新的对外贸易法里增加了“对外贸易救济”和“对外贸易促进”两章的内容,所以本教材也相应增加了有关的这两章的内容。“中国对外贸易救济”全面介绍了中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如何防止外国产品的过度冲击与保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重大政策性问题,我们应该根据WTO有关的国际规则和中国的相关立法,对因进口产品严重冲击和损害国内同类产品的时候,对外国有关的进口产品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并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贸易救济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目前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也采取日益严重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使我国成为全世界上被滥用贸易救济的最大的受害国,在该章里我们专门研究中国遭受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并以2009年到2010年出现的最新的国外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为例,如美国2009年11月对中国汽车轮胎采取的特保措施案、美国对中国石油套管采取的反补贴案和2010年1月年欧盟延长对中国皮鞋采取的反倾销案,都是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对中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典型案例。在我国遭到的贸易救济措施中,由于我国的不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而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为
此我们提出应该采取的政府和企业的对策。“中国对外贸易促进”是本书全新的一章,根据对外贸易法的相关章节,我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不是过去简单的“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政策,而是全面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开放性政策; 不是单纯的促进货物贸易,而是全面促进货物、服务、技术等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此中国采取了建设各种形式的特殊经济区域、实行出口信贷和出口信贷保险、改革出口退税制度以及建立国际商会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等。中国的出口退税从1986年开始已经实施了20多年了,但是在2004年和2005年这一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退税税率普遍降低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参与退税等政策使出口退税政策从过去单一促进出口转换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目的已经进一步扩展为维护贸易秩序、保护国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控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20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为了促进出口,又连续8次提高出口退税税率,对我国尽快走出危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的承诺,中国在经过5年的过渡期后要大幅度降低进口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提高市场准入度,其他各种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和国家的宏观管理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而且多数目前都已经到位或接近到位。这样原来教材的内容多数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在本教材中把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分为两章,一章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包括介绍行政管理机构、进出口经营权、国营贸易、出口配额和出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 另一章则重点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在这一部分里主要研究中国的海关管理和关税政策、外汇管理和汇率政策、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管理。在“大经贸”概念里国际资本移动也应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多边贸易体制里就包括“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文件,中国完成加入WTO进程以后,中国的投资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国民待遇”的进一步规范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利用外资的大国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国家之一。为了研究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的位置及发展前景,本书专门增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即按照竞争优势理论研究中国不同产业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并提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一直是本课程多年来教学的重点内容,从2006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十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
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过去制定的对外贸易发展规划目标一般都定得比较低,没有或较少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和对外贸易发展应该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往往提前几年完成预定的发展规划。但是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起,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再提出一个“翻两番”的设想,因为基数比较大,完成的难度也将大得多,所以中国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调整为三大战略,即大经贸战略、出口贸易战略和进口贸易战略。大经贸战略是指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宽对外经贸的深度和广度,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服务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研、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对外经贸发展战略。出口贸易战略则包括出口商品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在进口贸易战略中主要提出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当提高高科技产品、设备和原材料在进口总额中比重,大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为了使我国的进口机制与国际规范尽快接轨,要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有步骤地开放金融、旅游、零售、商业、交通运输、电信等服务领域,将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降到最低的限度。
本教材自2006年编写完成后,在南开大学及许多院校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认真听取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计划在适当的时候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与修改。2008年9月,由于美国的严重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这次危机不仅伤害了世界各国的虚拟经济,也严重伤害了各国的实体经济。作为开放性的中国,在此次危机中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由于外需的严重萎缩,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危机后的第二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就出现较大的倒退,贸易额比2008年降低13.9%,是改革开放以后首次较大的倒退,并直接影响到中国利用外资的增长。危机以后,中国开始考虑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为此在新修订的教材中就增加了一些该方面的内容。
在编写和修订这本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旧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体制和政策也没有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大国还没有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也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对外贸易”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都存在着许多困难,我们希望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本书中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只有不断地将新情况、新问题、新资料和本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常讲常新、教学相长; 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程不断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专业诸专业课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政策理论课。
编写完这本教科书以后,期望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课题,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使本课程更加科学、系统和完善。
本书由徐复担任主编、统稿和总纂,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教授苑涛博士、天津市市委党校杨东方副教授及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的四位硕士研究生高鹏、肖寒霜、张咏华、萧恺也参加了本书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具体是由徐复撰写前言、第一、二、三、四、十一章,杨东方撰写第六、七章,苑涛撰写第十二章,高鹏撰写第十章,肖寒霜撰写第八章,张咏华撰写第五章,高鹏、萧恺撰写第九章。南开大学迎水道校区的孙丽华老师参与了本书的资料搜集和文字录入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0年4月30日于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