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我是一名审计教师,以前却很“讨厌”审计。

做学生的时候讨厌学审计。因为审计内容枯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我学得心情烦躁。

做老师的时候讨厌教审计。因为审计要点多,我讲得很有条理,但却失去了趣味,于是分不清学生是讨厌审计,还是讨厌我。

最终,我明白教师都是努力的,问题出在教材上。

一、 “李金华是谁呀?”引发我的写作热情

一日,在研究生复试现场,我发问:“请谈谈李金华领导的国家审计变革。”

学生雷人反问:“李金华是谁呀?”

还振振有词说,老师没讲过,教材上也没有。

于是,我就有了新编教材的念头。

2009年,我获得了《新概念审计学》宁波大学优秀教材立项。在申报的六十多门课程中,获得了最高分9017分(30门教材立项)。专家们对教材内容的肯定给了我很大鼓励,也说明我很清楚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

二、 当前的“审计”教材有四大硬伤

1越编越厚,教材像砖头

1993年我考注册会计师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才6章333页,而2010年的《审计》教材有28章700多页,也就是说增加了一倍以上篇幅。注册会计师教材如此,其他类型审计教材也是如此。

2内容太多,教不完

随手翻看一本审计教材,“前言”部分都有类似的话——本教材体系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究竟怎样才算结构合理,哪些内容需要列入才算完整,连编书人自己也不完全明白。他们瞄准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立下“别人有的内容,我都不能少”的理念,几乎罗列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全部内容。如果把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48项内容全部纳入,那会“学死人”的。

目前的审计教材一般都是大开本,600多页。而审计课程教学课时数大约每周3个课时。我问过不少院校审计教师如何完成全教材教学任务,答曰:完成不了。遂问:怎么办?回答:自己看!好嘛!既然教不完,干吗编那么多?学生只看不考,有效果吗?

3注重注册会计师审计,定位不清

目前的审计教材都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摒弃了20世纪80年代以国家审计为主要内容的局面。审计教材全方位转向的原因,也许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蒸蒸日上,以及学生考证、就业的需要。问题是,目前国家审计“动静”很大,难道“审计风暴”就不能刮向教材?李金华感动了中国,审计教师在被感动之余,也应该告诉学生,国家审计为什么感人。此外,内部审计这几年发展很快,吸引了不少学生就业的视线,但是我们的教材对内部审计却熟视无睹。

4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教材

书市中审计教材琳琅满目,但是阅读完目录,你的感觉就是大同小异。如果说有创新的话,也就是“结构创新”、“顺序创新”。他们突破不了注册会计师教材内容、章节的“垄断”地位,害怕越过所谓审计理论、体系界限,因而导致内容的平庸。同时,他们只注重审计业务上的教育,不能放眼于审计实务的大变革,忽略了年轻学子在考证、就业等方面需要我们的指点,因此审计教材的改革之路就越走越窄了。

三、 打三张“概念牌”

1最新实务反映对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要求

本书以“审计风暴”开篇,突出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国家审计的教学支撑点,阐述近年来国家审计拓展各项业务、创新审计工作模式的状况,描绘了国家审计未来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任务。

截至2010年1月,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因此,本书阐述2010年版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增加了48项准则的介绍,一改“十一五”教材的滞后。同时,反映最新文献与国际趋同的“路线图”(2010年8月)。

本书撰写了内部审计热点、难点问题,并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内部审计要做好增值审计的精神,重新叙写内部审计为企业做好增值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上述内容在传统审计教材中是没有的。

2突出案例教学、考证介绍与就业指导

本书大量增加案例比例。每章不仅有课前案例,还有课后案例;另外在循环审计中,基本做到了一个账户审计对应一个案例,以便教学。

全方位介绍时下审计、会计考试内容,满足学生考证需要。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内部审计部门,近年来需求大量毕业生,学生也渴望相应证书,以增强就业机会。首次在审计学教材中,系统地介绍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还有国际证书考试,例如,CGA、ACCA、CIA和AICPA等考试内容,以满足学生考证需要。另外,设计了相关考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考证问题。

教材辟有“审计职业规划”和“审计职场”版块,针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内容有审计人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怎样写好审计简历;进入职场的新人兵法,并以职场成功和失败案例告诉学生如何做事做人。

3增设审计诚信教育,开启“舞弊审计”内容

目前还没有教材专门讲述审计诚信教育的,本书把审计诚信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内容相结合,阐述“职业底线”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讨论做假账还是失业——我的求职困惑,升华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这种写法在国内的教材建设中还是首次。

在突出审计诚信教育的同时,通过整理的经典案例评述,如“锦州港:造假大港?”,“黎明股份的‘造假系统工程’”等,使学生感受到审计前沿的硝烟,并解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利润操纵、会计报表粉饰的手段,揭示假账的识别方法。避免了传统审计教材不结合实际、空谈审计方法的做法。增加了“舞弊审计”内容,加强对假账审计的理解,这在传统教材中也是没有的。

四、 五层次新意

1质疑与探究共生

针对刘家义审计长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观点,我提出了不同看法,并论述了“我为什么不赞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观点。同时,为方便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在教材中列有刘家义审计长在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节选)。另外,就审计定义,我认为美国会计学会(AAA)的观点、注册会计师《审计》(2008年版)教材的定义,均不能作为审计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年2月通过,5月实行)中关于审计的定义应该作为当前的审计定义。

2个性化研究特色

本书安插了笔者不少论文和研究观点。比如,“以需求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研究——以金融危机视野下的宁波民营企业为例”、“会计准则导向——中国的钟摆摆向哪里”。

3讲课式编写,方便教学

传统教材写作模式是从定义、分类到内容,教材的“死板”反映在课堂教学就是沉闷。本书从教师进入课堂开始,按照讲课顺序安排教材内容,构建新的章节结构体系。即课前案例——知识点视野拓展——课后案例讨论分析和总结。安排课前案例,便于教师一上课,通过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就相对容易接受了;课后巩固教学点,进行案例讨论,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体例新颖,具有很强趣味性

除了有课前案例、课后案例以外,还有案例论文讨论栏目。内容从审计长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年2月通过),到“奶奶为孙女规划职业人生路(审计方向)”、职场攻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事务所。内容可读性很强。

5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

近年来,会计专业学生热衷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因此本书编写立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进行重点、难点内容详解,并大量删除一些没有必要的解释,以及与考试重点无关内容,起到了精炼教材内容的作用。同时针对学生考证需要,非常齐全地介绍了当前学生热衷的考试证书类型,基本能满足学生对考试证书的了解,并指导学生需要考什么证,怎样考,以供学生选择。此外,突出学生审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包括审计职场兵法与攻略和审计简历制作等内容,加强学生进入审计职场的就业辅导。

本书在体系内容上作了大手术改革,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同时对审计理论结构、审计概念体系等内容进行了大胆压缩。因此,在同行眼里本书就显得“支离破碎”了,这也许是本书的不足之处。好在我是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在收获意外惊喜的时候,也无法避免别人的指正。教的是心态,获的也是个心态。还是接受别人的批评吧。

郭强华

2010年8月2日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