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佳真
很多次在心里描摹着这本书成书后的样子,曾经看过的那些精美的模型和场景,好像散乱在沙滩上的珍珠,经过打磨、刨光后再被精心地编织在一起,终于成为珍品。
国内成熟的设计师,设计理念很多已经倦怠了,如果不借助于新的软件工具、新的构思理念和新的创意,在近30年急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产生的设计,一般都靠近商业化,设计的本质并未进入生活,多数流于实用,作品基本是为短期的商业用途服务,这也背离了设计的本义所在。我们身处的环境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但从创意无限、艺术无国界的角度来看,思维的枯竭或设计的乏力乃是缺乏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因为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正是源于长久的艺术修养和不倦的艺术积累,源于对书法、油画、国画、雕塑、摄影的喜爱和钻研,造就了向春的三维艺术,也成就了这本书,因为没有哪一个艺术门类是独立存在的,其中一定不乏千丝万缕的借鉴和相互提携。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型”到“线条”到“色彩”到“意境”一步一步的飞跃和衔接,历史的纵深,时代的变迁,无论是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还是壮丽山河苍茫宇宙,在向春的三维王国里,都可用新的软件元素升华成由质感、立体、空间等搭建的崭新画作,大气磅礴、美轮美奂、遐思无边。
向春通过自己的创作历程、生活背景、心境感悟、生活哲学、情感世界等多种视角去关注生活,潜心钻研,其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渗透了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文中通过实图举例、对比、逐步演示等手法清晰地讲述了各种操作。加入“壁画” 的斑驳可以增添沉淀,加入“版画”的淳厚可以表现古朴,加入“油画” 的绚丽可以丰富整个画面。
希望有幸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在看完之后,能够激发出对于三维艺术的思考与热情,使向春这样资深的三维艺术家,在创新的路途中,知音相携、不再孤单。
浏览完全书,我的心被震憾了,原来三维设计竟可以做到这么高的程度!细微、感动与精良,画面华美、眩目多彩是最能描述这本书所带给人的感觉。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发现并接纳了向春;也感谢宝刀不老勤奋有加的向春,把自己多年的创作理念和精华,汇入这本书里,交给读者一把开启三维艺术创作大门的金钥匙。
致谢
虽然这本书凝聚了我多年的心血,但这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产物”。在此,我要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事业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首先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我出版此书,特别感谢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陈绿春,她的专业精神令我钦佩,她编辑的“蓝调映像”丛书,也是我至爱的读本,能和这样业界翘楚的出版社和如此优秀的编辑合作是我的荣幸。
感谢《南方周末》的领导和同事,二十多年的风雨同舟,我经历这份报纸从孕育到成长直到风华正茂的岁月,我更加热爱这份报纸,热爱一起共事过的领导和同事们,我是从内心深处感激他们。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催人奋进的激励,特别是我的儿子张津诚,他正以瘦小的身躯,透支体力、透支脑力地拼搏在高考考场上,他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令我感动。
张向春
13岁时作品
13岁时的临摹作品
序
张向春
从开始学雕塑至今,对我的造型影响最大的词就是:团块。
记得我小时候学造型,当时的环境是比较传统和单一的,犹如奥林匹克比赛有一定的标准,只要在这个标准下,努力拼搏,在某一地方出点小名气是相当容易的,我当时只上小学五年级,就被停止上学,借调到县文化馆,和几个受过美术训练的大人一起搞创作,那种心情,今天回想起依然那么自豪。记得我当时头像表现还可以,甚至还时常为自己能抓住对象的特征洋洋自得,但表现人体时就和大人们拉开距离了。我发现无论是对人体解剖的了解,还是对人体造型的认识及表现方面,我和大人们的基础差距都太大了。大人们开始给我讲解剖知识,可是他们讲解的医学词汇实在太晦涩,我几乎一个都听不懂,为缩短和大人的差距,我找了几本医用解剖学的书学习,也就仅仅知道几个解剖名词,并不能了解骨骼、肌肉和造型特点,甚至连位置都会张冠李戴,在造型中,由于找不到解剖知识与形体认识及形体表现之间的关系,很快这些解剖名词也被我统统还给了书本。
后来,我看了当时仅有的两本国外造型书,一本是伯恩.霍加思的《动态人体结构》,一本是伯里曼的《艺用人体结构》,这两本书的相同之处,都是把解剖学的知识很鲜明地概括出来,让我至今受益匪浅。
后来,我学习雕塑,就更加把这种结构意识给提练出来,上升到一种对团块结构的理解。所谓团块结构的认识,就是如何认识体块的楔入、穿插和固定,通过造型变化形成形体上的高低、松紧及转折关系,将解剖知识上升到结构意识的高度认识整体。从此,我的造型能力一跃千里,梦中再也没有解剖的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巨大的用团块结构组成的雕塑人体。团块结构是理智创作的产物,人体本来没有结构,更没有团块,有的只是解剖,解剖是朝无限细化的方向发展的,而团块结构相反,是向概括和简化方向发展。团块的意识在于对自然的提练与总结。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伦勃朗、罗丹等不朽名家的作品无不体现这种非凡能力。建模创造出的现代汽车、飞机、飞船等工业产品,也同样需要这种意识,正如爱因斯坦、牛顿用数学总结出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团块造型就是用艺术规律对人与自然进行概括和总结。
创作性地思考与制作,从而轻而易举地创作出高质量的模型,这就是作者的初衷。
我虽然从小到大参加过许多全国、省、市的大小画展,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千艺术作品。但不要认为我是个彻头彻尾的艺术生,恰恰相反,我是个真正的工科生,而且我引以为豪。因为工科生并不等于只是一根筋的偏执狂。工科生逻辑性强,接受能力快,这点是文科生不可比拟的。我这个工科生能够在新闻和艺术圈工作二十多年,完全得益于我有比较严谨的工科思维,而我现在从事的软件研发工作,得益于我从小有比较严谨的艺术造型训练,比纯工科的学生有优势。所以我认为作为工科生加强自己的艺术造型能力,绝对有好处。但我不主张工科生像我这样去抢文科生和艺术生的“饭碗”,工科生的发展潜力远比文科生大,应做自己更有优势的项目。其实如果文科生有点工科生的思维,他的能力远比自身更强,21世纪是复合型人才的天地。
团块建模,是三维审美造型的根本。
——张向春
本书以团块建模的方法讲解如何进行人体建模;让审美贯穿于整个建模过程中,从而使晦涩的学术研究,变成清晰易懂的结构分析。希望读者通过读图理解人体建模的精髓。
应该从团块的角度去进行审美和思考,人体和大自然的优美组合,都符合一个大团块下的各种组合。不同的组块,就各自的运动而言,相互地楔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