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新制度经济学是最近四十余年兴起的一门经济学子学科。它采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制度问题。有关制度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制度问题与经济学的真正结合是在20世纪30年代。虽然罗纳德·哈里·科斯早期的两篇文章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它们却长期处于“引而不用”的尴尬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一批学者开始推进科斯的思想,逐渐实现了制度问题与经济分析的有机结合。有价值的成果不断涌现,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深刻的研究领域。这些理论习惯于被归入新制度之列,其中包括诸多分支,例如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与之相应,制度经济学一度大兴其道,经济学者和经济学话语笔端不断出现“制度”名词,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数度颁发给该领域研究者。可以说,新制度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专业必须掌握的理论工具。当前世界上流行的各类经济学教材上都有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甚至有学者已尝试用制度经济学的思路重新改写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与之相应,国内各著名高校也对制度经济学的推广非常重视。不仅有大量的制度经济学教材和著作不断出版,而且开设该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

  不过,目前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学习和研究,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它的理论分支所用的假设、概念、视角等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往往很难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致新制度经济学似乎只是一些松散观点的堆积。一些学者(如T.埃格特森、弗鲁博顿和鲍尔斯等)试图归纳出它的分析框架,但尚不能令人满意。其次,中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的强烈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之中,改革的原因、动力、途径、前途等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研究,并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这两个问题都要求形成一个理论框架,从而使我们对制度经济学的研习能在规范的基础上展开。

  总体而言,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①:(1)新制度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扩展,这构成了其发展主线。拉卡托斯将一门科学分为两个部分,即该范式不变的硬核和可变的防护带。对研究方式的修正是重新调整其保护带,而对内核要素的改变则是形成了新范式。新制度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关注资源配置的视角,强调个体主义和理性精神,并采用边际和均衡分析方法;同时改变了其保护带,分析主体成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契约人,分析客体则变为有关权利转移和控制的交易。(2)新制度经济学实现了分析上的三个统一,这是重大的理论进步。一种分析框架是否进步,主要是看它解释或预测问题的范围是否扩大或精度是否提高。厂商与家庭、市场与企业、政府与民间,在传统经济学中分割的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实现了统一,它们都是不同的治理方式而已。(3)新制度经济学特色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传统经济分析方法的补充。除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新制度经济学主要采用了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它不是在理想标准与现实“不完美”的制度安排之间进行选择,而是比较可行的各种备选方案的效率优劣。(4)科斯定理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准定理,贯穿了其主要分支。

  以上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也是本书内容的基本线索。与之相应,本书分为六部分:涵盖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市场、企业和政府等三种治理机制之间的异同,市场的制度特征以及各类市场失灵的制度原因,企业的基本性质和诸多经济活动,国家作为一种集权的资源配置体制的制度特征,各种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等。通过上述内容,本书致力于使读者掌握新制度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打下基础,并能分析改革等遇到的一些问题。本书分工情况:谭庆刚拟定了全书的框架,并撰写前言和第一至第四章,李飞跃撰写第五和第六章。

  本书概括了作者多年来研习和讲授新制度经济学的心得。能够涉足该领域并坚持下 来,这与作者导师的大量教诲是分不开的。在此衷心感谢段文斌教授、周冰教授、林毅夫教授。段文斌教授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本书作序,对作者和本书都是极大的鼓励。在写作过程中,除书后所附参考文献外,还借鉴了其他学者的许多研究成果与文章,在此不一一列出,一并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而书中的不足之处,则由作者负责,并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斧正。

  

  

  天津财经大学  谭庆刚

  2011年7月25日  ?

① 更详尽的阐述见谭庆刚的工作论文: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分析框架(未发表)。

??

  

  ??

  

  ??

  

  ??

  

         

  

  

  

·VIII·

  

·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