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2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该版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I/O系统和存储系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第7章至第10章。为保持原版的模块串接的风格,I/O系统内容分为第7章和第8章,存储系统内容分为第9章和第10章。同时去掉了已经过时的第1版中的第10章(陈列处理机系统)。这样全书就由15章构成。这15章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结构这门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全面地反映了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成果。
作者对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理解或见解,且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些问题包括对计算机系统结构术语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这门课性质的理解;用图表法构造哈夫曼树的方法以及对PDP-11整个指令系统的分析;对流水线概念的表述及其结构和性能的分析;多功能非线性流水线表示及其无冲突调度的步骤、有关术语和状态变换图的理解和表述;互连函数的分析方法以及对互连代数的理解;Omega互连网络阻塞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对多处理器系统cache不一致原因的分析及维护cache一致性协议的理解;多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软件方案等。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关问题。
本书的章节组织与课堂教学安排相一致,文字言简意赅与教学用语相吻合,书中文图并茂,语言通俗习懂,可读性好,适宜作教学用书。
参加本书修订再版工作的还有王颖、王玉华、李鸿桐、黄硕之、李海迎、贾雯、李海恩、李洪等人。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这次修订再版工作所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李文兵2011年5月第1版前言
《计算机系统结构》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本书由作者讲授“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教案编写而成,是长期教授这门课的积淀,是学习与研究先进计算机系统的心得,是搞科研项目的体验。希望本书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本书的特点是精、顺、透。
“精”是对内容进行了精选。首先,去掉了在前序课“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已较为详尽介绍的存储器系统和I/O系统两部分内容,其余的内容被归纳为12章,力求突出重点,把问题讲清讲透,不求面面俱到。此外,充分利用图与表,文风追求言简意赅。
“顺”是指本书在体现该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各章的内容安排、前后衔接力求做到顺当流畅。这表现在,在内容安排上前为后所用,后用前所有;12章内容由一条主线贯穿,这就是性能。粗略地说,前6章主要介绍时间并行技术,后6章主要介绍空间并行,但不管哪项技术都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每章也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来讲解的。
“透”就是问题讲得透。作者对这门课所涉及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能把这些问题讲得较为清楚明白,也使得本书有较好的可读性。就在写这个前言时,这些问题仍不断地浮现在作者的脑海里,诸如指令系统的优化设计、多功能非线性流水线的无冲突调度、互连函数与互连代数、互连网络的阻塞、多处理器系统中的cache一致性等问题。相信读者在读本书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会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欢迎广大师生将本书选做教材。使用时,建议根据学员的基础与学时计划,每章用2~4个学时,总学时数可控制在30~50之间。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加之计算机系统及其技术发展又很快,12章内容只是作者的认识和理解,限于水平,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张景辉、李春华、王玉华、李海迎、黄硕之、贾雯和李海恩等同志。他们对本书的编写都做了一定的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谢意。
作者与清华大学出版社有着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出版、发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包括本书的编写与出版,一直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借此机会向清华大学出版社领导及有关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文兵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