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应用于理解和认识公共部门运行逻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从理论渊源来看,早期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的思想来源: 其一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财政和税收方面的讨论;其二为19世纪80年代意大利、挪威和瑞典的学者关于公共支出方面的一系列论述。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凯恩斯革命的兴起和日益盛行,政府部门在经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可能引发的种种弊病,开始引起理论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运用标准的微观经济学工具研究公共产品供给、公共选择、寻租、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管制,开始出现一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从而宣告了现代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正式诞生。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由于宪政和政治决策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表明主流经济学界对经济理论在理解公共政治现象上的有效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9年,由于在公共地治理方面的出色贡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垂青,则再次表明经济理论在理解政府和市场关系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秉承西方经典公共经济理论的叙述脉络,以市场和政府二分关系为基本切入点,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不同类型的市场失灵及典型的政府干预或治理型公共政策的福利后果展开详细分析和讨论,以期为理解公共部门的运行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在具体内容编排上,本书和现代公共经济学的主流框架保持一致,前面两章对竞争性市场的效率特征和前提条件展开论述,第三~九章及第十七章则按照具体专题阐述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及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灵特征及干预的福利成本;从第十章开始对政府失灵和政府干预的相关福利影响展开讨论,其中,第十章分析公共生产的低效率根源,第十一~十三章对政府干预增加过程中的公共支出增长现象作了阐述,后续第十四~十六章分析税收的福利影响,第十八章是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一个简单总结。

本书的基本对象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因而,叙述方式上力求通俗易懂,分析技术则以初级微观经济学普遍涉及的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为主。另外,从方便教学的角度考虑,我们在每一章起始处都附上一个导读性案例,并在每章最后编制了相应的练习题,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思考和练习题的训练,使得抽象的公共经济理论显得相对通俗易懂。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社会积累了成千上万的“迷局”有待深入破解。就政府和市场关系以及公共部门运行本身,前所未有、不同层次、规模各异的政府干预实践和公共机构改革,为理解和检验公共经济逻辑提供了绝佳的观测场景,其中,许多形色各异的政府的异常“越位”或“缺位”行为迫切需要知识上的澄清。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理解公共部门运行逻辑的知识起点,为读者深入解读公共部门运行“迷局”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助益。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近20年来,国内外教材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出色的公共经济学教科书,我们在日常授课中经常引用这些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也将其中的优秀内容推荐给学生们作为课外阅读参考,因而,知识传承上本书是借鉴和沿袭国内外公共经济学主流教程体系的产物。其次,本书的编者们均是一群长期工作在高校微观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课程讲授的一线教师,本书的章节内容许多都是这些老师课堂讲稿基础上的修订版本,因而,这里面也融会了众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讨论及思考。最后,本书每章所使用的导引性案例,都直接采集或改编于国内有一定代表性的新闻稿,这些新闻稿作者们的努力,为本书提供了优秀的叙事素材。本书经全体编者共同讨论确定框架体系,最后由许彬和陈春良负责统稿。在具体章节分工编写方面,许彬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负责第五、六、八、十二和十七章,陈春良博士(浙江工商大学)负责第三、四、十、十一和十三章,游旭平老师(浙江工商大学)负责第十四、十五和十六章,何樟勇副教授(浙江大学)负责第一和十八章,李井奎老师(浙江财经大学)负责第二章,蒋春华老师(中国计量学院)负责第九章,范良聪博士(浙江大学)负责第七章。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教材的出版付出的努力,历时两年的编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公共经济学》仍旧是一个相当粗糙且不完善的版本,希望学界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