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审美意识深入大众心中,只有具有审美品格的产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艺传播作为人类的文化产品,同样要求具有审美品格分析这一必要因素。针对文艺传播的审美品格进行研究,在定义文艺传播的基础上,分析和明确文艺传播审美品格的基本内容,然后引出其对传播学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以此来促进文艺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自从19世纪末第一份报纸文艺副刊的诞生到现在,报纸文艺传播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报纸的文艺副刊已经从最初的附属地位发展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艺作品的发表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平台,发表了大量的文艺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报纸文艺的创作门槛也得以降低,大大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
期刊作为文艺传播中主要的媒介,一开始就自觉地担负着人文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崇高使命,主要具有舆论宣传、信息传播、教育和娱乐功能。它有着其他媒介不可取代的优势,但也因为自身特点而存在着劣势。期刊的这些劣势正需要我们不断发现和改变,以期日益完善期刊在文艺传播中的功能。
电影媒介在文艺传播中的优势是不可否认的,但它在文艺传播中依然存在很多劣势和不足。对于电影传播来说,电影节目编辑制作完成之后,仍然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场所等条件才能够被观众接受到;电影是视听综合的传播方式,换句话说,对电影内容的接受至少需要调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器官,这就要求电影传播不可脱离具体的影像和清晰的语言来表达内容。电影视觉形象是直接诉诸于人的感性功能的,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深入的理性介入,而且,转瞬即逝的画面也难以给观众的思考留下时间和空间。电影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在文艺传播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文艺传播学 前 言文艺传播可以选择广播,还可以选择报纸,再进一步还可以选择电视和互联网。但是广播是最省钱、最实际的传播方法。它不仅是政府的喉舌,还是平民的话筒,更是灾难的救护者,它的作用在汶川大地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以广播为切入点,着力于探讨广播在文艺传播中如何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状况,并扬长避短地加强自身的运营发展,开拓广播独特的发展和经营模式,使自己在媒体竞争中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
文艺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回顾一百多年来的历程,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们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有新传播媒介来造访,所以,历史上的文艺传播媒介主要经历了语言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三个阶段。随着电子媒介的不断革新,电视成为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文艺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把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
网络是全新的信息交流的媒介,是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的范式,把人类传播与交流带进了崭新的广阔平台,跨国度、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网络传播几乎可以毫无阻隔地进行,人类真正跨进了多元的传播世界,在文艺传播中真正实现了自由传播的梦想。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网络在文艺传播中具有其他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越和便捷。但是,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有其自身的缺点和弊端,为了使网络在文艺传播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弥补其缺点和不足。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逐渐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在文艺传播过程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并通过创新不断得到完善。
媒介融合对于文艺传播的影响主要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改变。不同的媒介类型、相同类型的不同种类、不同品牌媒介之间的融合效果都有不同,对文艺传播的影响力也有区别,甚至会产生对文艺传播的负面影响。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国媒体与文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及历史中自发地产生了得以传承的价值观、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及精神产品,也就是各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文艺传播的方式绚烂多彩,而电视作为传播力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文艺传播形式,应该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专题性电视文艺节目和栏目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而使民族文化在21世纪的经济发展的社会中得到弘扬与尊重。
现在文艺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文艺传播媒介接收到名目繁多的文艺作品、文艺思想和文艺信息。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耕读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现代耕读文化代替了古代耕读文化,但是,现代耕读文化却在文艺传播多样化的今天偏重于“耕”,而忽视了“读”,现代耕读文化的发展令人担忧。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在文艺传播实践中也可以得到体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古代利用文艺作品来传播佛教文化,使得佛教教义深入人心。时至今日,佛教文艺仍然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文明发展的飞速期和关键期,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使得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频发。社区建设也就是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闪亮登场的。社区文化作为社区的软环境,它的建设对于整个社区建设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艺传播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商帮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根基,它不仅成就了无数的商人,同时也在商人们最辉煌的时候将他们家乡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传播到了全国各地。中国自古就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徽商作为商帮中璀璨的明珠,在商帮文化的文艺传播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当前文艺传播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众多企业高端人群都开始关注文艺传播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并将其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企业文化。我们从文艺传播的视角看待企业文化的传播,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传播类型、方式、受众及其主客体二重性分析探讨影响企业文化传播效果的内外因素,揭示企业文化传播中的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湖湘文化作为优秀的地域文化,要想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就必须依靠文艺传播来实现这一伟大的使命。传播就是让被少数人所了解的事物为大众所熟知,文艺传播就是让文学艺术大众化和普及化,让优秀文化家喻户晓,重放异彩。湖湘文艺要走出三湘大地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受众认可,不仅要发挥好湖湘文化本身的地域优势,还要与时俱进,提升湖湘文化本身的品质,打造优质的文化资源。
古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但是,由于白话文的普及、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的人越来越少,古代诗歌逐渐被遗忘在一个偏僻的角落。但是,传统的精神要继承,古代诗歌要重视和保护。我们从揭示古代诗歌的传播困境入手,分析现代社会给古代诗歌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借以探讨古代诗歌的现代传播策略,以拯救古代诗歌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近年来传播媒体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来看,以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介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对古代小说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当古代小说走向传媒时,与其说是现代传播媒介给古代小说带来了生存的空间,还不如说是现代传播媒介给古代小说带来了重返中心或是重新介入社会的希望。当今世界,人类跨入了以信息符号为载体的数字化时代。在文学领域,数字化改变了古代小说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古代小说向平民化、大众化、商品化、直观化、浅易化的演进,普及速度日益加快。
我国古代戏剧尤其是古代地方戏剧自先秦始就一直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与优美的传播艺术而在民族的艺术舞台上长盛不衰,并在世界戏剧史上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鼎足而立。然而近年间,由于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大众传媒的兴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众戏剧观念的嬗变以及戏剧本身僵化保守、缺乏市场意识等原因,古代戏剧逐渐走向衰落。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对我国古代戏剧现代传播的困境与出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专门、系统地分析了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古代戏剧如何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大众传媒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现代传播变革,并保持其古典之美与民族特色的应对之策。
《闯关东》是2008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无论官方、学术界还是民间对其都是一致好评,《闯关东》以其故事情节大气磅礴、场面精致宏大、人物形象饱满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强烈共鸣,在其精彩的情节当中也传播了鲁商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质。在历史上,赣商曾经风云一时,创造了经营奇迹。由吴子牛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大瓷商》便传播了瓷都的历史风貌,塑造了性格各异的商人形象,并表现了他们的情感历程,为未来赣商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坐标。
本书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科学发展观与新闻传媒的发展改革研究” (08YBB211)的总结性成果,由曾耀农教授总负其责,丁红、欧阳秀兰、曾心滢、丁钊、曾忆梦、李东、曹宏亮、丁千、高金玮、曾耀辉参与写作,部分学生承担了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本书参考了许多资料,未能一一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编者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