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货币和利息通论》以来,现代宏观经济学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本书作为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步伐。
本书初版(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的一大特点是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比较与综合,本书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进一步对以古典经济学为起源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相互融合作了介绍。
众所周知,由古典学派演化而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综合学派以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虽然在分析的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它们对古典学派诸如市场出清、价格伸缩等一系列假定和政府不干预的思想是有所传承的。与此相对应,由凯恩斯革命所演化而来的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及后凯恩斯学派,尽管都各有创新与发展,但也都是以市场短期不能出清、价格黏性等为假定前提并秉承政府干预主义。尽管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已经越来越趋向融合,但是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在关键假定、主要结论与政策观点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发生以来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本书也将主要围绕这些关键性假定分别分析其对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大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次修订中,凡是跟古典学派假设以及其流派相关的理论统称为“古典主义”理论,而对凯恩斯学派假设以及其流派相关的理论统称为“凯恩斯主义”理论。
在全书的结构上,本次修订将原来第Ⅱ篇的标题“国民收入的决定”改为“国民经济的均衡”,主要是介绍劳动市场、产品市场以及资产市场的一般均衡。将原第Ⅱ篇中的第6章“IS-LM模型和AD-AS模型”与原第8章“经济周期”合并为第7章,原第7章改为第6章。作出上述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个模型从形式上看虽然代表着宏观经济短期中的均衡,但是这种均衡和国民经济均衡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是重在考察国民收入的决定。显然,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探讨放在经济周期一章中更为合适。
在国民经济的均衡篇中,对一些概念也作了修改。例如,总需求实际上是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总支出,总供给则是整个国家的总产出。尽管这两对概念有些类似,但是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总支出是由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而总产出对应的是一国生产的商品与劳务出售之后所构成的企业销售收入。总需求则对应的是家庭、企业和政府以及国外部门在不同的价格总水平下的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需求的加总。总供给则是所有企业在不同的价格总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总产品的供给。显然,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适合解释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
此外,由于2002年本书第1版编写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数据和情况,本次修订不仅更新了相关数据,还增加了对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中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介绍。
参加本次修订的作者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的靳卫萍博士(负责全书的结构调整和第1~5、7章以及第10、11章的修订)、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的江永基博士(负责第6、8、9章以及第12~14章的修订)、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的熊柴博士生(负责对各章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的修订)。全部修订稿由我作最后修改和审定。对于上述作者富有成果的工作以及原版作者的贡献,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主编蔡继明2011年5月于清华园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