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笔者编著了《新编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以下简称一版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一版教材与当时众多的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材相比,比较突出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强调了亲近性。它打破了当时绝大多数应用文写作教材遵循的编写体系,不再以长期以来形成的法定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等几大习惯章节板块来安排结构,而是着眼于高职高专学生群体或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应用文,并以此来构架,凸显公共基础性,不求全面,但求实用,对于法定公文和许多专业文书则未予介绍。同时在例文的选择上也突破性地分为例文参考和例文拓展两个部分,前者选择与学生群体或个体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例文,写作主体绝大多数就是学生本身,使例文的选择不再独尊传统的“经典”,这在当时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中是少见的。强调亲近性就是让学生感到应用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二是突出了实操性。在传统教材重理论、轻训练的背景下,一版教材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如必要的文种含义、特点、分类)尽量简化,对于文种的写作规范则尽可能比较详细地介绍,以期提供有效指导。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实训的分量,将当时绝大多数教材仍然通行采用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传统思考练习题(如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舍弃掉,代之以写作实训,每个文种的实训都由病文评析训练和情境拟写训练构成。病文评析训练就是让学生“错中学”,通过提供具有典型性、易发性的病文让学生分析、修改,进而体会应用文不应该这样写,当时的教材中每个文种都做到进行病文评析训练的很少见。情境拟写训练则提供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写作情境,让学生依据规范、借鉴例文练写出符合要求的应用文。这两个特点贯穿于全书的每个文种,使一版教材在当时呈现了较强的新鲜性和实用性。教材出版后,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认可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版教材的不足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是体例的设计日益显得比较陈旧,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对高职教育的新理念融汇与体现不足;二是文种的选择也有进行调整的必要,有必要进行文种的增删。基于这两个主要问题,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笔者着手编著了二版教材。二版教材并不是一版教材的简单修订,而是在保留一版教材的特点和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写。
在体例设计上,二版教材借鉴了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每个文种都由“给你一个任务”、“教师引领”、“让我们试着完成这个任务”、“课后强化训练”、“参考例文库”等几项内容构成。“给你一个任务”结合文种提供一个带有情节性的写作任务背景,既是写作任务,也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讨论,改变教师单纯“讲”的传统做法。“教师引领”由教师对该文种的基本知识做出提纲挈领的认知提示,对于传统教材中的文种分类、作用等繁冗内容则有选择地融入其中,并给出任务学习目标,让教师起到必要的“导”的作用。“让我们试着完成这个任务”包括四个具体动态的步骤: “第一步: 欣赏一下实例”从感性入手,提供该文种的几个较为优秀的例文,让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学习;“第二步: 链接必备写作知识”在前述实例欣赏的基础上对该文种的写作规范进行尽可能详尽的理性认知,让学生体悟该文种应该这样写;“第三步: 分析一下病文”具体体现“错中学”的思路,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欣赏和文种写作规范的认识,再对一些病文作出“诊治”,体悟该文种不应该这样写;“第四步: 小组协作完成任务”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前述任务背景给出的写作任务,进行实操性的实践训练。这样四个动态的步骤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正误对照学习、实操训练的编写思路,尽量使学习过程呈现较大的开放性,努力为课堂教学富有成效提供可能的空间。“课后强化训练”为课后的巩固学习提供训练素材,主要以情境拟写训练为主。“参考例文库”对该文种提供必要的拓展例文,体现例文在应用文写作学习中的重要参考作用。最后,还为每个文种的“小组协作完成任务”提供了“成果参考”,以附录形式集中放到书后,供教师与学生参考。
在文种选择上,笔者也对一版教材的文种进行了必要的增删,删除了一些使用频率不是太高的文种,同时汲取各方建议、意见,适当增加了一些带有专业性色彩的文种,并对所选文种进行了重新的单元模块化组合。当然,二版教材仍然坚持一版教材的主体思路,因为这是一本公共基础课教材,虽然增加了必要的带有专业性色彩的文种,但主体仍然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所需构建,使之符合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定位,而不是一本体系庞大、文种繁多、面面俱到的应用文写作大全。笔者一直不主张让过强的专业性干扰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定位,其实这应该是应用文写作课程必须要明确的最基本的问题。在例文选择上也基本遵循了一版教材的做法,并适当更新了例文。
另外,为使教材更显活泼、灵动,还穿插设计了“温馨提醒”、“小链接”、“轻松一刻”、“拓展阅读”等小栏目,以求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许多内容也有渗透素质教育的用意所在。
在编写二版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已经出版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和读物,参考、借鉴、引用、使用了其中部分观点、材料、例文、训练素材等,也参考和使用了网上的一些资料,未能在书中一一注明,在此谨向相关作者表示歉意和感谢!致力于教材编写的创新和教材质量的提升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仍然希望二版教材的编写能够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带来一些有益启示,提供一点儿新鲜思路,带来一缕新意,作出一份贡献。限于学力、时间、视野等因素,二版教材错漏肯定犹存,诚恳地期望广大师生、应用写作界的专家及一切读到本书的读者朋友,提出真诚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之有机会在修订时更趋完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