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资深人力资源总监在其工作经历中,都会遇到一种让他们深感遗憾的现象: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质,甚至有的还是名校的毕业生,但因为不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在工作多年后,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而奔波。对于这样的人,有时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从容。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职业生涯早期失败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过去了,稀里糊涂地换了几家公司,回过头来才发现,只是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职能方向的不成功的经验。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发现,多种多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丰硕的收获,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永远都难以结束低薪长跑,白白浪费了上天赋予他们的才智。
各种有趣的职场现象还有很多。
有的人进了国有企业,进了政府机关,没有得到太大发展,一直非常矛盾,想离开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转换成本越来越大,勉强得来一官半职,也觉得很没意思,始终处在矛盾当中,年轻人的激情在无聊的事务中慢慢消磨。
也有的人盲目相信考证和考研,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砝码;有人成功了,为数不少的人却越读越穷,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那么投资收益率不高。
事实上,如果人们拥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就可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增值,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境界。
第一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你就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
那么,究竟如何来做职业选择?职业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选择时要考虑的要点又有哪些?
首先,要了解职业选择、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所面临的职业选择对象——职业,并且理解职业选择的理论及一般规律,为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其次,职业选择的依据——知己、知彼,对自我进行分析、定位,实现“知己”;掌握“知彼”的理论及方法,即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最后想要做出准确的职业选择,除了要掌握前几个方面知识与方法之外,还要了解自身条件的变化、职场动态、目标企业信息等,这些信息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所以,职业选择离不开实践活动,要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探索。
第二点,明确目标的价值。
以下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拥有清晰目标的重要性。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即将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他们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与训练,人们能够认识到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目标与规划,并能够选择并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及行动计划,能够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清晰目标并贯彻执行,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
第三点,学会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是职业人士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它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资源配置,然而绝大多数人忽视或者仅仅在表面上关注这一问题,他们希望在工作中一切都得到满足,于是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多次“追求发展机会”的结果却只是不断地失去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就是具体设计及实现个人合理的职业生涯计划。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一生的任务,读者要在掌握职业生涯一般理论及自我定位职业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人生全部职业生涯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与发展路线选择。通过对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无论你现在处在哪个人生阶段,都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经历、成就对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并预见性地思考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生活目标及发展策略等。一个人至少能从职业生涯管理中获得:准确定位职业方向;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找到奋斗的目标;突破并充实自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发现新的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收获比较完美的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
第四点,大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主要群体。
根据萨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渡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因此,在实验承诺期内,许多大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此外,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讲,通过正确掌握和运用求职技巧,科学分析、充分准备、自我展示,大学生还可以提升就业自信心和竞争力。
第五点,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要想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光靠职业生涯规划的书籍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1) 职业生涯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士兵到将军,是很漫长的,即职业生涯规划或管理是终身的,并且需要一些运气与机会。
(2) 必须认识自己,不光是靠测试工具,更重要的是定期反省,注意收集外界的信息回馈,有计划地用实践证明来测试自己。
(3) 努力实践,多接触外界,多交朋友,寻找能促进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条件。
(4)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职业生涯战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与机遇,使不同的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轨迹都有不同的特点,不要盲从他人或盲从某一本书籍。
本书有以下特点。
创新性:本书涵盖了国际人力资源前沿理论及应用方法,评价工具、量表等内容;吸收和借鉴了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典型案例,能够为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体验性: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测试,为读者提供了体验式及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指导,并把理论与实践、量表测试与技巧、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内容相结合,使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借此培养了学生、读者和管理人员所必备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技能。
现实性:大学生读者将从本书中学会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职场,如何调整心态、应对激烈的竞争,如何为自己选择职业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就业与发展。
本书适用读者群:①希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管理的人们;②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本科生;③希望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社会读者群;④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师、企业管理者。
本书由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金环副教授确定编写大纲并担任主编,林则宏、张海玉、蔡永鸿担任副主编。刘平编写了第一章,林则宏编写了第二章,张海玉编写了第三章,蔡永鸿编写了第四章,赵义编写了第五章,沈宁编写了第六章。最后,由金环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阅了大量相关书籍、教材、互联网资料,有些资料无从核实准确出处,在此,谨向所有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尽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精心撰写、认真审校,仍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