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兴起,物流业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物流”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已成为未来中国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为了将最新的物流学前沿理论和学科最新进展的知识及时传授给物流类专业低年级学生,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以及满足社会自学考试人员、在职人员学习物流基础知识的需要,我们编著了本教材,并力求体现如下特点:
(1) 目标明确。本书是面向物流类专业的基础课教材,在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先导地位,因而,本书从物流基础理论入手,系统地论述了物流类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期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本书还十分注重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力图反映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2) 体系、内容设置科学、全面。现有同类书籍过于注重对物流功能的阐述,有些甚至已拓展到物流运作管理方面,既未反映出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造成了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基于此,本书重在构建物流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设计了物流与物流学概述、物流系统、物流理论与学说、物流产业与物流企业、物流市场、物流政策、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物流行业管理、企业物流、绿色物流与低碳物流共11章内容。
(3) 可操作性。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务操作,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流程来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的概念与技术等。
(4) 提供丰富的案例。本书除了在章首、练习题中均有案例之外,在正文中也根据需要安排若干案例,同时对案例进行了详细解读与分析。
(5) 附有大量的练习题。每章后均设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方便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09YJA790020)、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BJL006,L11AJY003)和辽宁省紧缺本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大连海事大学唐丽敏老师和张燕老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王智泓老师、内蒙古工业大学王梦楠老师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对廖思静、蔡静、范宁宁、尤德义、张磊磊、张雪彤、李明泽、姜媚、杨佳等研究生,以及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齐云蔚、大连海事大学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孙倩雯等参与本书部分内容的撰写及文字核对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孙家庆
2012年7月于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