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比彻·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女作家。
1811年6月14日,比彻·斯托夫人出生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她的父亲是著名牧师革曼·比彻。幼年时,她因父亲的关系颇受加尔文教派影响;青年时,因叔父萨缪尔·福特的影响接受了自由主义信仰。1836年,她与父亲所在的神学院的C. E. 斯托教授结婚。其间,她访问了美国的肯塔基州,目睹了那里奴隶的生活,这为她后来的小说提供了素材;她又受到父亲学校中强烈的反奴隶制情绪的影响,这种情绪成了她日后小说创作的基调。1850年,她随丈夫迁至缅因州,那里关于反奴隶制的讨论使她无比激动,这部被誉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版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反奴隶制人士的热烈欢迎,并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反驳保奴隶制势力的攻击,1853年她出版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引用法律、法院档案、报纸和私人信件等大量材料证明她的小说所揭露的事实。之后,她陆续出版了《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奥尔岛上的明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我妻子和我》(1871)、《棕榈叶》(1873)以及一些宗教诗等。
斯托夫人一生著作颇丰,然而让她名垂千古的还是被认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巨著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斯托夫人对奴隶悲惨命运的了解以及她坚定的反奴隶制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本人也去过南方,亲自了解了那里的情况。她对美国的蓄奴制所产生的把黑奴当成没有灵魂的牲畜肆意虐待和进行买卖的行为深恶痛绝。1850年,美国联邦议会又通过了《逃奴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得收留逃奴,自由州的居民如协助逃奴,将受到法律制裁。这部法律的通过无异于在美国全境以法律形式承认了黑奴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而当时相当一批北方的政界与宗教界的领袖竟然为这一法案辩护,认为为了维护联邦统一,不致分成南北两个国家,这个法案是十分必要的。这使得斯托夫人更为愤怒。她认为只有不了解蓄奴制真相及其残酷性的人才会为蓄奴制与《逃奴法案》进行辩护,于是决心通过文学的形式,把蓄奴制的这种骇人听闻的罪恶公诸于世。她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北方信奉基督教的白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他们同情并支持废除奴隶制的斗争。《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此书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仅第一年就在美国国内重印了100多次,销售超过30万册。评论界认为这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著名诗人享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称该书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在中国,《汤姆叔叔的小屋》同样是最受广大青少年读者欢迎的经典小说之一,同时它还是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目前在中国出版的各类版本总计不下百种。目前,在国内数量众多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书籍中,主要的出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中文翻译版,另一种是中英文对照版。而其中的中英文对照读本比较受读者的欢迎,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英文的大环境。而从英文学习的角度上来看,直接使用纯英文的学习资料更有利于英语学习。考虑到对英文内容背景的了解有助于英文阅读,使用中文导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可以说是该类型书的第三种版本形式。采用中文导读而非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国内读者摆脱对英文阅读依赖中文注释的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汤姆叔叔的小屋》,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简洁、精练、明快的风格。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同时,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书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图。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主要内容由王勋、纪飞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刘乃亚、熊金玉、赵雪、李丽秀、熊红华、王婷婷、孟宪行、胡国平、李晓红、贡东兴、陈楠、邵舒丽、冯洁、王业伟、徐鑫、王晓旭、周丽萍、熊建国、徐平国、肖洁、王小红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 指正。
??
??
??
??
II
II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