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2011年以前,HTML5和CSS3看起来还遥不可及,如今很多公司都已经开始运用这些技术了,Chrome、Safari、Firefox和Opera等主流浏览器已经开始逐步实现对它们的支持。从前端开发技术看,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Web 1.0的以内容为主的网络,主流技术是HTML和CSS;第二阶段是Web 2.0的Ajax应用,热门技术是JavaScript/DOM/异步数据请求;第三阶段是即将迎来的HTML5+CSS3技术,这两者相辅相成,使互联网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HTML5+CSS3奠定了打造下一代Web应用的基础,这两项技术可以让网站更易开发、更易维护、更具用户友好性。HTML5被设计为跨平台的技术,只需要一个所有主流操作系统上都有的免费现代浏览器。最新版本的Apple Safari、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Opera以及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都支持HTML5的许多特性。在iPhone、iPad及Android移动设备上预装的浏览器也都对HTML5提供了极好的支持。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HTML5和CSS3的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技术,通过大量实例对HTML5和CSS3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着重讲解如何用HTML5+CSS3进行Web应用和网页布局。全书注重实际操作,使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掌握Web开发和设计的精髓,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本书特色
* 系统的基础知识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HTML5+CSS3技术在网页设计中各种应用的知识,从为什么要用HTML5开始讲解,循序渐进,配合大量实例帮助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到知其所以然。
* 大量的案例实战
本书设置大量应用实例,重点强调具体技术的灵活应用,并且全书结合了作者长期的网页设计制作和教学经验,使读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 深入解剖HTML5+CSS3应用开发和布局
本书用相当多的篇幅重点介绍了用HTML5+CSS3进行应用开发和布局的方法和技巧,配合经典的布局案例,帮助读者掌握HTML5+CSS3最核心的应用技术。
* 精选综合实例
本书每章都会精选多个常见Web开发和设计的综合实例,帮助读者总结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技巧,提高读者综合应用的能力。
本书内容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共19章,具体结构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HTML5部分,包括第1章~第10章。这部分主要介绍了HTML5相关基础知识,包括HTML5概述、Web开发历史、HTML5文档结构异同与创建HTML5文档、设计HTML5表单、使用HTML5绘画、HTML5音频与视频、如何实现Web本地存储、如何实现Web离线应用、如何设计多线程应用、如何实现移动互联网中地图定位等技术。
第二部分:CSS3部分,包括第11章~第19章。这部分主要讲解了CSS3的新特性和新用法,以实现在简单的代码中能够设计更加精彩的网页效果。主要内容包括CSS3概述,CSS选择器,定义文本、字体与颜色,设计背景和边框,使用2D变形,设计动画,设计多列和流动网页布局,优化用户界面以及CSS3的其他新特性。
本书读者
* 希望系统学习网页设计、网站制作的初学者、进阶者
* 从事网页设计制作和网站建设的专业人士
* 各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学生
* 相关培训机构的学员
本书约定
本书主要面向熟悉HTML和CSS的Web开发人员。初学者也可以从本书获益,读者还应该具备基本的HTML、CSS、JavaScript知识,我们会用这些知识来创建各种应用方案。
本书中上机练习的示例要用到Firefox、Chrome和Opera浏览器,因此,为了测试所有内容,读者需要安装上述所有类型的最新版本浏览器,因为各种浏览器的实现都稍有差异。
读者还需要安装Internet Explorer来测试自己的站点,以便确保示例的兼容性。如需针对不同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测试示例,可以下载IE Tester Windows版,因为它可同时支持IE6、IE7和IE8。对于非Windows用户,可以考虑使用VirtualBox或者VMware等虚拟机,或者使用CrossBrowserTesting 和MogoTest 等服务。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同时弥补本书篇幅有限的遗憾,本书提供了很多参考链接,许多本书中无法详细介绍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些链接找到答案。因为这些链接地址会因时间而有所变动或调整,所以在此说明,这些链接地址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这些地址都是长期有效的。
本书所列的插图可能会与读者实际环境中的操作界面有所差别,这可能是由于操作系统平台、浏览器版本等不同而引起的,在此特别说明,读者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准。
为了帮助读者快速上手,在一般情况下,读者可以在程序和文档中自由使用本书中的示例代码。
关于我们
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包括咸建勋、奚晶、文菁、李静、钟世礼、李增辉、甘桂萍、刘燕、杨凡、李爱芝、余乐、孙宝良、余洪萍、谭贞军、孙爱荣、何子夜、赵美青、牛金鑫、孙玉静、左超红、蒋学军、邓才兵、袁江和李东博等。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朋友不吝赐教。广大读者如有好的建议、意见,或在学习本书时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为您解答,服务邮箱为:design1993@163.com,liulm75@163.com。
编 者
·II·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