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    言 

别误读了孩子的心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一个难题。无论人生经验多么丰富的父母,在面对顽皮难懂的孩子时也会一筹莫展。成人成熟的大脑,居然无法破译稚嫩孩子的心灵密码!

  也有一些成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孩子的大脑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输入什么就是什么,孩子的心灵是一颗水晶,从内到外晶莹剔透,什么心事都藏不住,有什么难懂?单纯是孩子的特征,但这并不表示复杂的成人对单纯的心灵就能了如指掌。不信,你可以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你给孩子买了一个高级电动摩托玩具,孩子高兴万分,但没过几天就玩腻了,他转手就把摩托玩具送人了,换回一堆破叠纸,你会怎么做?

  孩子考了个一百分回来,你是否会问他,班里有几个得一百分的?你是第几名?

  做完作业后,孩子兴致勃勃地拿起课本读起课文来,可是他磕磕绊绊,读错了很多字词,你是否会插嘴为孩子纠正错误?

  你带着孩子出去,遇到邻居或者朋友,当对方称赞你的孩子时,你是否会表示谦虚,说自己的孩子很淘气、顽皮,或者有很多缺点?

  孩子灰头土脸、带着伤痕从外面回来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的第一句话又是什么?

  面对上面几个问题,我们都想当然地这样做:

  一堆破纸换一个摩托玩具,这太不划算了!

  不由自主地问孩子,如果不是第一名,就有点失望。

  自然会为孩子纠正。

  一定谦虚。

  孩子受伤回来,父母会震惊,心疼,进而恼怒,也有人会口不择言地问:“你干什么了?闯祸了?”

  而就上面几个问题,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

  叠纸对我来说比摩托玩具更重要。

  爸爸妈妈,我努力了,而且取得了好成绩,你们光看我不就行了。

  好玩我才读,你强迫我就没意思了。

  我在我妈妈眼里就是坏孩子。

  妈妈根本就不疼我。

  成人的思维是受成人规则决定的固式思维,当我们圆通世事时,也就脱离了纯洁的孩童思想世界。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会想得很复杂、很长远,却也很世俗,但其实孩子的逻辑很简单,孩子的思维很直接,孩子的感情很敏锐。两种不同思维情感对撞的结果,自然就是矛盾,无法沟通。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我们费尽心机帮助孩子,孩子却不进反退?为什么孩子有那么多的逆反心理?为什么孩子宁肯把心里话告诉给陌生人,也不愿意对我们说?我们委屈,因为我们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但孩子并不领情,不接受我们的正确引导,正确的教育方针难以实施,我们做家长的事业也就与成功失之交臂。

  的确,很多父母的教育目标并不短浅,教育方法也堪称经典,但唯一差的就是不能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如果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事,那么又怎能说我们所做的事是为了孩子好呢?如果孩子的心声引不起父母的共鸣,他又如何能心甘情愿接受父母的教育?

  教育要以懂孩子的心为出发点,否则,再好的教育也要打折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见证了很多误读孩子心灵的案例。有一个孩子曾说:“天下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和我爸妈的心的距离。我们相对而坐,心却相隔万里。”为了让父母和孩子不再有这种“对面不相识”的尴尬,我写作了此书,希望它能够为父母们敲响警钟:不要以为你们懂孩子的心。

  本书收集了52个话题,都是当代中国家长最典型的教育方式,也是误解孩子最深的教育方式。每个话题,我都分了几种不同的教育形态,为的是让父母们能够深入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某个教育理论的表面。对于现代的家长来说,教育理论并不是难题,真正难的是不会思考着做教育。

  孩子在想什么,这应该是每个家长每时每刻都要思索的问题,不要怠慢了孩子,怠慢了教育。祝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和孩子心心相印!

  由于写作时间仓促,加之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失误和疏漏之处,请读者朋友多多指正!欢迎与作者交流、探讨一切关于孩子的问题。

  

  

  宁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