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19世纪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1803年5月6日,爱默生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土顿附近康科德镇,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牧师。在爱默生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由母亲和姑母抚养成人。1817年10月,爱默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思想、开阔了视野。1821年,爱默生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两年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神学院学习。1829年,他被任命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并开始在社会上崭露头角。自1832年开始,爱默生先后到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和中东游历,先后结识了浪漫主义先驱人物道尔、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等,他们的思想对爱默生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从国外游历归来后,爱默生迁居康科德镇,并在此潜心读书、研究和写作。在康科德镇,他发起并成立了“超验主义俱乐部”,包括亨利·戴维·梭罗、纳撒尼尔·霍桑、玛格丽特·富勒、乔纳斯·维利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家、诗人、艺术家,不定期地聚集在康科德爱默生的家中,和爱默生一起探讨神学与哲学问题,思考着美国的未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诠释学术和精神上的独立等。

  1836年,爱默生出版了《论自然》,该书几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雏形。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以《论美国学者》为题发表演讲,抨击美国社会中的拜金主义,批评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提出学者的任务是自由而勇敢地揭示事物的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导人;他号召发扬民族自尊心,反对一味追随外国的学说。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兴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霍尔姆斯誉为“我们的思想上的独立宣言”。1838年7月15日,爱默生在剑桥的神学院发表题为《神学院致辞》的著名演讲,该演讲受到神学界的批判,但在美国社会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爱默生的哲学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强调人的价值的积极成分,又吸收了欧洲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思想,发展成为超验主义观点。其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权威,崇尚直觉;其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这一观点有助于打破当时神学和外国的教条束缚,建立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他的自立主张、民权观念等对美国人民影响深远,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他一生著述丰富,大多为散文。重要作品包括:《论文集》第一集、《论文集》第二集、《代表人物》和《英国人的特质》等,此外还出版了两册诗集。其中,《论文集》第一集和《论文集》第二集是他思想的结晶,著名的《论自助》、《论超灵》、《论补偿》、《论爱》、《论友谊》等论文被收入其中,这两部著作为爱默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本人因此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在中国,爱默生的作品同样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决定编译他的代表作品《爱默生随笔》和《英国人的特质》,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的叙述主线。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文本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主要内容由王勋、纪飞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刘乃亚、赵雪、熊金玉、李丽秀、熊红华、王婷婷、孟宪行、胡国平、李晓红、贡东兴、陈楠、邵舒丽、冯洁、王业伟、徐鑫、王晓旭、周丽萍、熊建国、徐平国、肖洁、王小红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           指正。

??

??

??

??

II

II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