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受到了广大企业、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物流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主编在美留学期间,目睹了美国高度发达的电子商务及其中处于关键支撑地位的物流配送体系,亲身经历和体验了现代物流所带来的高效和便利。同时,通过对威斯康星大学商学院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物流人才及其培养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深感国内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改革和完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发展的现状,结合未来物流市场竞争对物流人才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现实要求,本书系统介绍和研究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实践。全书共16章。第1~8章为理论篇,基础理论知识的撰写突出入门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主要侧重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内容包括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别、物流管理的六大基本职能等。第9~16章为应用篇,突出物流管理各方面的变革和应用,突出实践性、时代性,主要是侧重于各个领域或行业中的应用与实践,内容包括物流信息系统、国际物流、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物流政策等。

本书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教高司函\152号)而编写。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全书的内容行文上,不只是介绍物流的功能要素,还增加了理论应用方面的重要内容,即物流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服务管理、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物流政策等物流新趋势的发展,突出了现代物流的理念; ②注重物流基础知识的讲解,包括物流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物流的概念、特点、性质和作用; ③强调从点到面多角度来认识与把握物流的本质; ④在介绍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新知识点的介绍和引入; ⑤为了使读者进一步熟练掌握物流管理的运用能力,第9~16章末设计了应用与实践环节,采用课题的形式加大实践力度; ⑥注重案例和内容的结合。

本书的主要编写工作是由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教师完成的,这些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含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已经建好的国家精品课程有四门,已经公开出版的“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十多部。本书由顾东晓、章蕾担任主编,负责全书框架结构的设计、审稿及最后定稿。由顾佐佐、魏遥担任副主编,分别对理论篇和应用篇的框架进行编排和整理。各章及其主要编写人员如下: 第1章(顾东晓、许健),第2章(李萍萍),第3章(刘冀琼),第4、5章(魏遥),第6、7章(张薇),第8章(刘冀琼、孙学敏、程文娟),  第9、12章(冯帅),第10章(章蕾、吴东升、胡佳),第11章(顾佐佐),第13、15章(胡世清),第14章(许健、顾佐佐),第16章(陈文恩、章蕾、许健);课后习题编写工作主要由牛姗姗、顾佐佐完成;参考答案编写工作主要由牛姗姗、王润玲完成;各个章节的PPT课件设计与制作主要由章蕾、吴义凤完成;书稿初稿的修改和终稿的校对工作主要由顾东晓、章蕾完成。此外,余波、吕雯雯、蔡美菊、陈荣、陈蓉、惠俊艳、杨苏、朱龙、代犟等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和审稿。尤其是余波老师,她积极参与了该书的规划、章节内容设计和初稿完稿后的修改研讨,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借鉴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虽然我们已尽可能地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相关的文献,但仍可能有疏漏,这里对所有涉及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本书的出版特别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本书的编写还受到“过程优化和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安徽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9YJA630029)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适用于高等教育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作为MBA(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和各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该书尤其是应用部分还适合作为培训参考教材。此外,本书对从事物流管理的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涉及了许多物流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物流的发展日新月异,物流学和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化和完善之中,加之编者水平和时间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学者和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今后对此书修订时进行完善。本书的电子教学辅助材料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上免费下载。

编 者

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