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下面是两则关于家长教育孩子的小故事。

  

  一则故事发生在美国,八岁的小汤姆早晨起来自己很利索地穿衣、穿鞋、刷牙、洗漱,完了之后乖乖地坐到餐桌旁自己端着小碗吃饭。在这个过程中,汤姆的父母一直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对儿子的事情毫不过问,既不担心儿子脸有没有洗干净,也不担心儿子自己盛饭会不会被烫到。汤姆吃完早饭之后就该去学校了,可是他今天不想上学,想留在家里看动画片,于是磨磨蹭蹭不肯上车。这时,汤姆的妈妈走到儿子面前,严厉地告诉他:“今天不是周末,你必须去学校学习,如果你坚持留在家里看动画片的话,那么我只好丢下你不管了,无论你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别向我们求助!”说完就准备驱车离开。这时汤姆抓起自己的书包,快速上了妈妈的车,并且还向妈妈道歉说:“对不起妈妈,我刚才不该那么做的,现在请妈妈送我去学校吧!”母子俩高高兴兴地走了。

  另一则故事发生在中国,和汤姆同龄的建辉早晨在闹铃响过三遍之后,还是赖在床上不肯起,爸爸妈妈轮流上阵好说歹说,儿子才答应起床。爸爸帮着穿裤子,妈妈帮着穿鞋子,父母像伺候小皇帝一般伺候儿子“更衣”。穿好衣服之后,建辉又磨蹭着不肯洗漱,非要父母给他洗脸。没办法,建辉的妈妈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儿赶紧给儿子洗脸。吃早餐的时候,建辉又嫌妈妈做得煎蛋太咸,让妈妈重新给他煎一个才肯吃。就这样,建辉说怎样,妈妈就怎样,最后该去上学了,建辉又以头痛不舒服为由拒绝去学校。任凭妈妈怎么哄劝就是不肯去,最后妈妈只好也请假陪着儿子在家“休息”。

  

  同样是孩子,汤姆妈妈和建辉妈妈的做法却完全不同,汤姆和建辉的差别也很大,一个看起来非常独立,另一个则依赖性很强。通过以上两个小故事,我们可以说,汤姆的妈妈是一位“狠心”的妈妈,正是因为她的狠心,小汤姆才事事都自己做,看起来非常优秀。而建辉的妈妈是“慈母”角色,事事都替儿子做,儿子不想去上学,妈妈干脆也请假在家陪儿子,以至于建辉事事都依赖他人,例如叠被子、剥鸡蛋、洗袜子这些小事他自己都做不来。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孩子。究其原因,历史、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制度固然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家长不同的教育态度所导致的吧!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单纯的学业优秀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团队合作能力、诚信品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也应该有所转变,不能总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保护伞”的角色,而应该学着“狠心”一点,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坚持让他自己做。因为迟早有一天,孩子会脱离父母的怀抱去寻找自己的天空,这时的他必须从他人保护转为自我保护。因此,上面汤姆妈妈的“狠心”值得每一位家长借鉴,要知道,家长对孩子的“狠心”恰恰是为了让其以后能独立地面对和承担成长中的各种困境和问题,让孩子真正地成长起来。

  本书针对3~13岁孩子的特点,为孩子的父母们展示了如何“狠心”地爱孩子、教育孩子,观念新颖、方法实用,是广大读者教育孩子的贴心助手。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石娟、齐开霞、李顺安、张良钊、陈金生、苗小刚、张超、张小花、王站鹏、唐静松、苗小刚、王华、王佑灵、王站鹏、张雪梅、李星野、黄俊杰、薛莎莎、王立群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编  者